《实习生》| 关于影片的几点感悟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我们所看到的影片的理想化的、美好的结局,更多的是寄托了创作主体(导演、编剧等)难以名状的愿景和期盼,而非真正的现实,毕竟现实总有太多的不平顺与桎梏,遂我有几下几点个人的感思,与诸君分享:
社会无形中为我们的认知添入了不少固化的成分:比如老年人就应该在家安享晚年、女性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经验丰富的人就万事万物都在行等等。影片非常巧妙地推翻了这些,为观众呈现了新的视角、新的世界:
a.年龄高低不代表价值高低。所以古稀之年的男主步入了互联网公司,实现了他的别样价值;
b.男性和女性并非承担亘古不变的社会角色,男主内、女主外未尝不可。于是女主是出色的职场女性,在事业上有着绝佳的表现和成果,她身边的男性反而是陪衬和助手;
c.真正经验丰富的人最起码是谦卑和能共情的。于是影片中构建了一个“首席执行官(ceo)”的角色,这个角色并未安排专人呈现,而是“象征性的”。他有几个分身,前几个都借女主之口评判且否决:因他们或自负、或无素养,直到最后的理想型出现——他清醒、有度、明智,愿意先去了解公司的事情再做打算,也没架子,显然共鸣点在于我首句所说。
d.做自己。影片中的女主、男主是做自己的典型例子,但学历极高却被安排干杂活的女秘书一角却是现实生活中的普罗众生——很多时候做自己很难,往往得掩盖“本我”而成“自我”,做着内心极为不情愿的工作,只为了谋生。
(影片之所以要安排以上这些,我想同样可以联系我前文所述:现实中这些固化的认知几乎无法改变,只好通过艺术手法去推翻、重塑、呈现,转念一想,是不是挺悲哀呢?)
2.说到悲哀,那么不得不说影片其实自始至终都在有意无意地说明一件事——“人心不古”(此处取该成语的字面意思,表达一个大概意思,敬请谅解)
为什么影片中一直在强调绅士文化?比如带手帕;不出门也要把胡茬刮得干干净净;一个人吃饭也要精致摆盘;总喜欢化凌乱为整洁;男女间保持必要的距离等等,这些带着仪式感、有些烦杂甚至带些“迂腐”的事情在影片中被反复用语言、动作等形式的镜头展现,不为别的,正是在提醒观众:现代的飞轮滚滚,那些珍贵的东西已然在当今逝去、缺失,我们是时候将他们回想起、拾起了。
我想职场自然需要规矩、婚姻最起码需要忠贞专一(婚姻不是儿戏,尤指不能出轨)、父母自然应得到子女一定的尊重(所以影片中有女主因不慎将夫妻间抱怨父母的邮件发给了父母而私闯民宅删除邮件的“闹剧”)、男女之间确实也应该有一定的羞耻心、距离感(影片中有表达对“滥交”等行为的态度)、生活中需要仪式感等等。显然,过度地强调个体,使得“个人主义”泛滥成灾,很多严肃的事物被“解构”、“瓦解”,这为很多问题埋下了祸根。影片其实在传达一种担忧:随着时代的发展,属于英国的那些美好的标签、优秀的传统该如何维系?一个国家、民族该如何保持活力甚至“永生”?影片中反复传达的这些东西是否能对现实产生些许改观?
要回答这些问题且付诸实践的,我想取决于那个国家的人,更取决于他们日新月异的“三观”。
3.影片取名为“实习生”,实则也十分玩味。
70岁的男主代表着旧式的、正统的“英伦风”,而女主乃至她所在公司的这一群人代表着真实、先进的“现代风”。这种“英伦风”与充满数字、数据的现代氛围相遇时,表面是男主在做“实习生”,实质上又何尝不是传统与现代在产生冲突呢?又何尝不是“传统”在适应“现代”,“现代”在挑战“传统”呢?
影片的结局貌似是现代和传统达到了一个平衡,但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社会的发展要以牺牲过往珍贵的东西为代价,是否应该或者必要?珍贵的东西难以融入现代难道真的就意味着他们没有价值吗?到底是“现代”是“实习生”还是“传统”是“实习生”?
我想这些问题有很多种答案,交予每一位观影者回答。
看到这里,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共鸣,都应恭喜你。
当然也恭喜我,码出了这些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