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塔洛》:错位

2017-10-23 15:42 作者:瑾酱肉丝  | 我要投稿

《塔洛》是我今年刷的第三部藏语片。

前两部分别是《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圣山,魔幻现实主义,虔诚,一切似乎都符合我们对于这个被云雾包围,充满神圣的藏语世界的认知。而从《塔洛》开始,似乎开始变了。

摆脱了云层很低的蓝蓝天空,手持转筒的念经老人和五彩斑斓的经幡的“藏地符号”,导演别具匠心地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塔洛这个个体身上,采用黑白画面和固定镜头的手法,粗粝的质感让人不得不安静下来去触摸和感受主人公的内心。随着塔洛如同诵经般流畅地背诵毛主席的《为人服务》,故事展开。塔洛骑着他的摩托车进城办身份证,这个孤独的记忆国王渐渐远离了背后的高山,如同破壳一般,开始了对蛋外世界的摸索。

来到了多杰所长指定的照相馆,一对新婚的夫妻正在拍照片,后面的布景是那种旧时可以拉动的幕布,上面分别印着布达拉宫,北京和自由女神像,代表着藏地,中国,和世界,似乎从这里开始,导演就已经开始为塔洛日后的内心波澜坐起了铺垫,越来越现代的生活环境就像是可以随时切换的幕布,等待着人们去发现。这对藏族夫妻显得十分拘谨,为了配合自由女神像的背景换上西装之后更是显得不自在,抱着塔洛的小羊后才显得从容自然起来,这鲜明的对比预示着着两个世界的观念将不可避免的碰撞在一起。塔洛为了拍身份证照片,到照相馆对面的理发店去洗了个头,并收到了老板娘若隐若现的情感暗示。这是本片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深刻的片段,因为从老板娘的言语和神态中,只要稍加辨别就知道,她接近塔洛的目的并不单纯。洗头前,塔洛选择了价格更高的干洗,而在洗头的闲聊过程中,塔洛更是毫无防备的暴露了自己的记忆能力和潜藏的财富:那几百只羊和把这些羊卖了之后可以到手的16万块钱。当老板娘的心机碰上了塔洛的单纯也就不难猜测塔洛的结局了。两种不同的思维观念的交互之间传递出来的是更深层次的挣扎和思考,老板娘的短发,塔洛的小辫子;老板娘钟爱的KTV和塔洛钟爱的山间拉伊;老板娘的女式香烟,塔洛的老式卷烟;老板娘的开放,塔洛的羞涩……这一幕幕的对比,披露出了两种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巨大差异,令人畏惧,也令人向往。

从城里回来,明显可以感受到塔洛的变化,他买了一箱酒,买了50只两响的鞭炮。夜里,他取出一只鞭炮,用火点燃,漆黑的世界闪出了一道光亮,多么孤独的内心世界炸出了一团火焰,就像是瓦尔普吉斯之夜,这一声炮响是塔洛一个人的狂欢。他不再是一个内敛单纯的牧羊人了,他的心灵空间不再逼仄,而是裂开了一道缝,这道裂缝起码够为自己的心上人装上三首拉伊。于是,他开大收音机音量自己学习,专注到自己仿佛就是那个放声高歌的人,入迷到自己看守的羊被狼咬死都不知晓。为了这三首拉伊,塔洛吃了羊主人三个响亮的巴掌,付给牧羊少女三十元钱。结果在他要献给爱人杨措这几首歌时,却被杨措拉着去听了一位歌手的演出现场,这位歌手显然融入了太多现代的元素,唱跳一体,有自己的freestyle,现场气氛很好,唯独塔洛,抽着卷烟,满心想着怎样用那三首拉伊表达自己的爱意。这种粗糙又朴实的表达情感的方式被杨措无情地忽视,她更被外部的世界和新奇所吸引,她曾和塔洛说过,自己想去美国纽约,而塔洛最想去的地方是拉萨,目的地不同,无论塔洛再怎么付出和努力,都无济于事。这是早就可以预见的,只是,塔洛还是太单纯,他偏执地用自己的行为方式笨拙地表达着爱。

最终,塔洛把羊卖了,换来了16万块钱,他再次来到理发店,把这些钱全部给了杨措,杨措先是吃惊,尔后却不怎么犹豫地抱起钱放到了柜子里。已经再明显不过了,这个女人就是为了钱和塔洛在一起,她温柔地给塔洛按摩也不过是对他的一种微薄的回报罢了。接着,在杨措的劝说下,塔洛把自己留了几十年的小辫子剪掉了,成了光头,似乎唯一可以验证他身份的东西都被剥夺了,他的外号“小辫子”也不再有意义,而大家都不知道他的真实名字,这是不是代表着塔洛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了明确的身份,即便是那张身份证,也因为照片有和本人不符的长发而作废了,只能重新办理,在杨措的推子下,塔洛的身份也一点点被剥落,直到光秃。当杨措卷钱逃跑后,塔洛找寻无果,又骑着他的摩托车回到了派出所,这一次,他没有了小辫子,也背不出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了,他说自己已经变成坏人了。塔洛口中的“坏人”是一种怀疑和迷茫,他再也找不回原来的自己了,在与时代元素接触的过程中他付出了自己的真心和令人艳羡的记忆力,当这一切都被夺走时,他就像是一只迷途的羔羊,等待着发问,却又不知如何开口,也得不到任何的回答。

我对片子的开头和结尾部分是非常喜欢的。不光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呼应衔接,更是因为它从双向的维度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困惑和迷失。开篇,塔洛可以行云流水般地背诵《为人民服务》,不过这只是填鸭式的记忆,他还是会搞混毛主席和司马迁的人物身份,多杰所长纠正他并告诉塔洛他是个好人,因为警察拥有分辨好人和坏人的能力,他们就是靠这个本领吃饭的;而来到结尾,塔洛再也不能完整地背诵出毛主席的文章,他也分清了张思德同志的死和为法西斯服务而死的差别在哪,并说自己已经是个坏人了,塔洛向所长求证时,多杰所长却也说不出塔洛究竟是不是坏人。这些改变的发生似乎都离不开两个字“分辨”。不管是塔洛这样的藏族居民,还是多杰所长这样的汉族人,每个人都是在不同的情境中努力分辨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循环往复,无穷无尽。在与异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我们的生活便开始发生错位,一切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猝不及防却又不得不面对,在认识和付出的过程中我们竭力维持着一种平衡,却发现这种错位一旦发生便难以掌控,只能是在陌生的环境中适应和解。

塔洛点燃了手中的炮仗。伴随着刺耳的声响,全片黑,完。

结尾也是以一种未知的形式向我们呈现,而每个个体又何尝不是塔洛本人,在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生活中探寻着自我的身份认知,在错位的时代背景下默默孤独地行走着。

《塔洛》:错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