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权力的祭品:一个关于“伯邑考之死”的猜想

2023-07-20 11:09 作者:山河与江海  | 我要投稿

看过《封神演义》的朋友,对于“伯邑考”这个名字应该并不陌生。


剧中描写他丰神俊秀,是西伯侯姬昌的大儿子,最后死于纣王的“醢”刑。


什么是醢刑呢?说直白一点,就是把人剁成肉酱,然后分食的一种刑罚。


回到《封神演义》中,虽然伯邑考在整个故事中,出场的次数并不太多,


但是每一次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丝疑惑。


比如:在封神故事中,“伯邑考”的父亲被称为“姬昌”,即“周文王”


“伯邑考”的弟弟被称为“姬发”,即“周武王”。但是,为何偏偏“伯邑考”的名字中不带有姬姓?


再比如,伯邑考为何像个工具人一样,他的故事存在的意义,


就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吗?


他的故事往小了说,是为了凸显出纣王的残暴、妲己的阴险。


因为正是他们,将伯邑考剁成肉酱,分食给了周文王姬昌。


同时,也是为了凸显出周文王姬昌的神机妙算,姬昌曾经说过“七年灾满,自然荣归”,


并禁止伯邑考去向纣王求情,结果伯邑考不听姬昌之言,最后因向纣王求情而死。


同样,姬昌为了逃回西岐,在明明已经卜算出食物是伯邑考肉酱的情况下,


仍佯装不知,并感谢纣王的恩赐


往大了说,伯邑考之死直接引发了周取代商的革命,


因为,这种革命里面,肯定包含了父亲对儿子遇害的悲伤,包含了弟弟对兄长遇害的愤恨。


但是,关于伯邑考的故事,真的这么简单吗?


今天我就来讲讲这个问题,讲一讲权力的祭品:一个关于“伯邑考之死”的猜想。


一、伯邑考的姓氏问题


(1)姓氏不只是一个代号

在中国,我们每个人都有姓氏,比如张三的张,李四的李,王五的王,


甚至同一姓氏的人,上溯几百年,可能还是同一本家。


然而,现代社会里,姓氏虽人人都有,


但是姓氏本身所包含的“地位”、“权力”的意义早就在几千年的历史变革中,被逐渐消解了。


现在社会,不会再出现哪个姓氏比哪个姓氏高贵,更不会出现所谓的避讳改姓的情况。


但是在古时候,可不是这样。


比如在汉朝的时候,有这样一个人物,叫做“庄尊”,


这个人研究《道德经》非常有名,著有《道德真经指归》。


就这样一个人,在班固著《汉书》的时候,因避汉明帝刘庄的讳,被改名为了严尊。


再比如我们熟知的“荀子”,人家本来以“荀”为姓氏,被尊称为“荀卿”,


但是在汉朝汉宣帝的时候,“荀卿”被改为了“孙卿”,这是因为要避汉宣帝刘询的讳。


比如在三国杀中的秦宓的台词,“当今天子为刘,天亦姓刘”,


这无疑点出了“刘”姓在汉朝的尊贵地位。


这并非游卡的杜撰,汉高祖刘邦所订立的“白马之盟”中就有这样一条: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意思是,不姓刘,却敢僭越称王,全天下要一起讨伐他。


让我们回顾的更久远一点,回到春秋时期,回到夏商周。


这个时期的“姓氏”可就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完全不同了。


例如,我们在看当时的电视剧的时候,常常听到这样的名字:


齐桓公——公子小白;晋文公——重耳;


商鞅、卫鞅、公孙鞅指的是一个人;


秦始皇嬴政,也叫做赵政;


孔丘的父亲叫做叔梁纥……


我想看到这些名字,很多人可能会感到一头雾水。


其实只要记住这两句话,就能够很好的分清了。


“姓,别婚姻;氏,别贵贱”、“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例如:公子小白的“公子”、公孙鞅的“公孙”,都是氏,表示他们的身份地位。


公子小白是齐襄公的儿子,所以以公子为氏。


公孙鞅是卫国公子的儿子,所以在卫国以“公孙”为氏,


离开卫国,又可以称为卫鞅,


秦国国君给他封地在商,所以又可以称为商鞅。


所以,“氏”可以根据地位来称呼,一个人有多个地位,也就可以有多个“氏”。


但是,在那个时候,对男子的称呼却是不可以称“姓”的,


所以电视剧中出现的“姬昌”、“姬发”、“嬴政”,在真实历史上是不存在这些叫法的,


正确的叫法是什么呢?


可以以诸侯国名、地名来称呼,如“周昌”、“周发”,“赵政”(封地在晋国赵邑)。


也可以以谥号、地位来称呼,如“文王昌”、“西伯昌”、“武王发”、“秦王政”等。


(2)伯邑考的姓氏


回到伯邑考,那么伯邑考的姓氏是什么呢?


首先来看姓,姓肯定是西周的国姓,是姬姓。


但是,如果加上姓,那伯邑考的名字岂不是四字的名字了吗?


其实“伯邑考”三个字并非全是他的名字。


我们看《史记》中的记载:


“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


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两点,


其一,周文王的儿子们,是按照伯仲叔季的顺序来称呼的。


长子为“伯”、二子为“仲”、除小儿子外的其他儿子为“叔”、小儿子为“季”。


由于周发和周旦,是后世所尊称的周武王和周公,


所以《史记》中没有采用“仲”和“叔”来称呼他们。


因此,伯邑考的名字应该是“邑考”,“伯”字表示排行。


但是,也有许多人持有不同的看法,


认为“邑”应该是名字,“考”另有意义,可能是尊称,是后人添加上去的。


也有人认为“邑考”都不是名字,二字另有意义。


刘洪涛提出了一个猜想,他认为“邑”指的是“冤”,“考”指的是死,


“伯邑考”三个字指的是“冤死的老大”。


其二,除伯邑考之外,其他儿子都有自己的谥号或者封地,


如周发为武王,周鲜的封地在“管”,周度的封地在“蔡”。


所以称为“管叔鲜”,“蔡叔度”


但是,伯邑考以“伯”字开头,而非以封地或者职位开头,


说明伯邑考没有得到封地,也印证了伯邑考早死的说法。


那么伯邑考是怎么死的呢?


刘洪涛在“文王食长子伯邑考事考———兼考瞽瞍欲杀舜事”一文中,提出了一个猜想,


他认为伯邑考之死与当时流行的“杀首子”习俗有关。


二、伯邑考的死亡问题


(1)伯邑考之死


战国时期屈原的《天问》篇中记载,


“受赐兹醢,西伯上告。何亲就上帝罚,殷之命以不救?”,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闻一多在《天问疏证》中说,


此“兹”字疑当读为“子”。受赐,文王受 纣之赐也。


盖相传纣以醢赐文王,文王受而食之,后乃知其为伯邑考也。


痛而告祭于天, 愿以身就罚,不意天不降罚于文王而降罚于纣,遂以国亡身死也。


《天问》中的这段话说明了伯邑考的死因,是受到了纣王的“醢刑”,


而后,周文王将制成的肉酱吃掉了。


无独有偶,在三代之时,也流行一种习俗与伯邑考的遭遇非常相似。


《墨子》中记载


“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桥,其国之长子生则鲜〈解〉而食之,谓之宜弟。


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有一个叫做“桥”的国家,


这个国家的人生下的第一个儿子,都要分解掉,然后烹食,


不仅仅自己吃,还要送给国君来吃,这个习俗就叫做“宜弟”。


第一个儿子、分解、烹食、君臣”等要素与伯邑考的遭遇非常相似。


因此,刘洪涛的猜想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猜想的成分过多,且没有证据支撑。


(2)宜弟习俗


那么这种“宜弟”的习俗是为了什么呢?


《史记》中对禹的描述,有这样一段话,它说:


“予辛壬娶涂山,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禹在辛、壬、癸、甲四天之内,


就完成了娶妻生子两件大事,所以启可能并非是禹的儿子。


刘盼遂认为:“古者夫妻制度未确定时,其妻生首子时则夫往往疑其挟他种而来,


媢疾实甚,故有杀首子,之风”。


所以宜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父亲怀疑第一个孩子并非是自己亲生的。


同样这种行为,也体现出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剥削与压迫是非常严重的。


当时的女性不仅没有自己的话语权,自己的名字还要冠以姓来作为婚配的工具,


如:“妲己”以“己”为姓,“褒姒”以“姒”为姓。将姓包含在名字中,以作婚配之用。


因为,在当时,同姓是不婚的。在那个时候,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更严重的是,


许多人将国家灭亡的原因都归罪于女子身上,将美女视为亡国之物,


这无疑就是对女性的蔑视与嘲弄了。


如伍子胥曾言:“臣闻:夏亡以妺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


夫美女者,亡国之物也,王不可受。”——《吴越春秋》


最后,如果刘洪涛的这种猜想成立的话,那么伯邑考之死,可以说是一次献祭。


通过这次献祭,男性的主导地位得到确证,女性的地位则进一步沦丧。


因为,第一个儿子,可能并非是父亲的亲生儿子,却肯定是母亲的亲生儿子,


亲生儿子遭遇醢刑,对一个刚刚生产的母亲而言,该是多么残忍。


同样,通过这次献祭,“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


父亲可以得到君主的赏赐和看重,以此谋求更高的社会地位等等。


但是,对于几千年前的历史,我们很难得到一个真相。


在没有真相的地方,去进行所谓的意气之争,倒不如以古鉴今,


让腐朽的、落后的永远留在过去,让明媚的、先进的再次绽放出来。

权力的祭品:一个关于“伯邑考之死”的猜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