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市场最新动态
一、上海环交所董事长赖晓明独家回应热点话题:希望机构投资者入市时间早于明年
行业何时迎来扩容、机构投资者何时入市、全国碳市场交易机构设立进展如何……在全国碳市场开市满月之际,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接受证券时报记者独家专访,回应了一系列热点话题。
证券时报记者:您如何评价全国碳市场一个月以来的运行情况?
赖晓明:运行总体上还是比较平稳,价格在合理范围内波动,交易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证券时报记者: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进场交易事宜,有无进展?
赖晓明:机构投资者进场交易一直在推动,主管部门也高度重视,我们希望尽快引入合格投资者的入市工作。个人投资者进场交易目前还没有考虑。
证券时报记者:明年机构投资者有没有可能允许进场交易?
赖晓明:我们希望更早。目前主要是推动控排企业进场交易、推动机构投资者入市、进一步完善规则制度等。
证券时报记者:全国碳市场何时有望启动行业扩容?继电力后,哪些行业有望率先被纳入?
赖晓明:一些行业已经在推动相关准备,明年可能有新行业进入。我们说的扩容原则是“成熟一个、纳入一个”,指的是行业的准备情况,比如配额分配计算方式、数据报送等,是从行业管理逻辑上看是否成熟,作为全国碳市场而言,接收是没问题的。
证券时报记者: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升级为全国碳市场交易机构的进展如何?拟采取什么模式?
赖晓明:上海环交所牵头,方案一直在推进。根据九省市联建协议要求,方案正在报批,具体的出资安排等未来都会厘清。
证券时报记者:要更好地发挥碳交易这一市场化的减排机制,未来还将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完善?
赖晓明:从交易所角度,近期是从企业能力建设以及参与便捷度等方面着手,积极推动控排主体进场交易,中期来看是建设结构丰富的多层次碳市场,进一步提升市场的有效性。从主管部门而言,主要是配额分配方式的优化,松紧程度、核查方式等都影响市场供需,相关政策的优化也是很重要的工作。
证券时报记者:交易量达到多少才算得上初步活跃?首日交易量算活跃吗?
赖晓明:首日的交易量(首日成交量为410.40万吨,成交额逾2.1亿元)当然算。按照试点市场的情况,年交易量占配额发放总量的5%左右,以此计算大概为2亿吨。
证券时报记者:年底履约期前,可以达到初步活跃的程度吗?
赖晓明:我们努力!
证券时报记者:全国碳市场启动后,碳汇这一概念也火起来了,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是否会纳入全国碳市场?
赖晓明:管理机制目前还没把CCER纳入全国碳市场,我们会积极争取。上海在CCER试点交易方面一直比较活跃,占全国40%交易份额,市场化程度较高。
自愿市场和控排市场密切相关,自愿市场的刚需主要来自对控排企业的补充。按照规定,控排企业在自愿市场上可抵消比例为5%。推动碳排放市场与自愿市场的融合,可以更好地服务减排主体和控排主体。
证券时报记者:全国碳市场启动后,现有试点市场向全国碳市场过渡工作有无进展?
赖晓明:试点市场目前是保留,纳入全国碳市场是趋势,但还没有时间表。
二、专访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当前“碳价”远低于碳减排成本 应进一步丰富交易品种
全国碳市场合理价格是多少?是否应推出碳税?我国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空间有多大?针对这些话题,证券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碳税可为碳市场确定基准价
证券时报记者:全国碳市场合理价格应以什么为参照?
李志青:全国碳市场价格最终会回归碳减排的社会成本。碳减排成本的测算,学界争议很大,碳减排成本包含很多因素,不同区域碳减排成本不同、不同行业的碳减排成本又不同。但总体测算下来,全国碳市场50元/吨的价格远低于碳减排成本。
目前的全国碳市场价格,对企业成本而言可忽略不计。观察企业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投入,就会发现两者之间不对等,因此目前我国不是完全依赖碳市场推动碳减排,还有很多行政手段。
证券时报记者:如果推出碳税,是否会影响碳市场价格?
李志青:碳税可为全国碳市场确定基准价,碳税是排1吨碳要缴多少税,计算基础也是减排成本,碳排放的社会成本是上限,减排成本则是下限,碳价在中间较合理,如征收碳税,碳市场价格可以碳税作为基准。
目前二氧化碳没有纳入环境保护税,如果要征收碳税,要么修改上位法环境保护法,新增税种;要么修改环境保护税,将二氧化碳增加到应税污染物中。
财政部正牵头起草《关于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拟充实完善一系列财税支持政策,构建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相比碳税,该财政政策更多指的是碳排放权交易是否需征税、与碳相关的投入是否可抵税等,这些目前还没有明确。
证券时报记者:应如何提高全国碳市场的有效性?
李志青: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流动性不足,市场没有积极性,未来应在让全国碳市场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上下功夫,同时积极发挥绿色金融功能。这需要定价合理,价格反映成本,市场交易行为反映真实供需关系。
目前,全国碳市场仅是现货交易,受限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价格发现功能很难实现。未来,我国碳市场交易品种要进一步丰富,打造多层次碳市场,加强碳市场的金融属性。
在远期等衍生品推出后,就会知道供给和需求在哪里,再加上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强制性的披露机制)、交易规则的完善、监管功能完善等,就能进一步提高全国碳市场的有效性,让市场真正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证券时报记者:我国CCER市场空间有多大?
李志青:CCER备案申请2017年起已暂停,目前交易的是存量项目。很多地方都在制定碳汇行动方案,但最终能有多少被认定为CCER项目,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证券时报记者:光伏等项目CCER前景如何?
李志青:光伏、风电、垃圾发电等为了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而开展的项目,更易获得CCER项目认证。CCER市场空间在于新能源的使用以及工业负碳技术(目前处于实验室试验阶段)的发展。
碳排放配额(CEA)市场参与者都是巨无霸,中小企业、园区和个人等都没能加入进来。未来,应鼓励中小企业和个人等主体参与CCER交易,目前我们已在研究个人碳账户及其与CCER市场的对接问题,未来,不排除个人节省下来的碳汇也可进入CCER市场交易,每个人节碳的行为都可转化为非常小的碳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