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老子道德经注》第一章翻译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王弼: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翻译:可以说的道,可以叫的名,都是可识可见的有形象的具体事物,它们都不是永恒的。所以真正的道是无法说的,也没有名字。
原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王弼: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
翻译:凡是可识可见的事物都来源于道,所以在没有具体形象、不可名状的时候,就是万物的起始阶段。等成为具体事物后,又得到道的生长、养育,所以道是万物之母。道以无形无名的状态促成了万物,万物从开始到完成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道真是冥默而又深远。
原文: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王弼: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翻译:妙,是精微至极。万物从精微中成长,从虚无中诞生。所以保持虚静无思无欲的状态,可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生成,从而了解万物起始的奥妙。
原文:常有欲,以观其徼。
王弼: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翻译:徼,是最终结果。凡是具体的事物都能被人善用,但必须利用虚无才能发挥用途;万物和思欲的根本是顺应天道,然后才能有所归止。所以从具体的事物和思虑中,可以了解到天地万物的最终归结。
原文: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同谓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然也。不可得而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若定乎一玄,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同玄而出,故曰“众妙之门”也。
翻译:这两个事物,是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同出,是这两者都来源于冥默无有的状态。不一样的名字,是因为安放的位置得不一样。在头部的叫万物之始,在后面的叫万物之母。玄,是冥默无有的状态,天地之始、万物之母都从中诞生。无法理解也就无法命名,所以不能说它是某一具体事物的名称。然而同样叫玄的事物,是因为无法理解才这么叫它。无法理解才这么叫它,那么“玄”只是形容一种冥默无有的状态,而不是一个确定的名称。如果把“玄”作为这种状态的确定名称,那么这个名称就不足以表达冥默无有的状态了。所以说玄之又玄,所有的奥妙都是从冥默无有中来的,所以说玄是众妙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