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屋抽梯”计策的始末
“上屋抽梯”是三十六计的第二十八计,位列第五套“并战计”中,计名出自《三国志》。讲的是荆州牧刘表受后妻蔡氏蛊惑,偏爱小儿子刘琮,不喜欢长子刘琦。刘琦多次向诸葛亮咨询自救的方法,都被诸葛亮拒绝,不能如愿。于是,刘琦就邀请诸葛亮到家里的后园观赏风景,一起登上高楼,吃饭的时候暗中命人撤掉了登楼用的梯子,然后对诸葛亮说:“现在咱们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话从您的嘴里说出来,只能钻进我的耳朵,这样一来,您可以为我献策了吗?”诸葛亮回答说:“您听说过申生留在朝堂被害,重耳远离朝堂而保全的故事吗?”
诸葛亮讲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历史事件。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献公五年(公元前672年),晋献公讨伐骊山一带的西戎,得到了骊姬,骊姬和她的弟弟都受到晋献公的优待。晋献公十二年(公元前665年),骊姬为晋献公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奚齐。晋献公就想废掉太子,就把八个儿子中最有竞争力的申生、重耳、夷吾三子外派把守要塞,晋国人据此推知太子申生将不会继位。
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晋献公扩充军队为二军,自己统率上军,申生统率下军,赵夙驾御战车,毕万担任护右,相继消灭霍、魏、耿三国。晋军凯旋后,给申生在曲沃筑城,把耿地赐给赵夙,把魏地赐给毕万,并封他们为大夫。士蔿对申生说:“太子您不能立为国君。分给您先君的都城,封给您卿的爵位,预先把您推到人臣的最高地位,怎能继位呢?不如逃走,免得大祸临头。效仿吴太伯的作法,不是很好吗?这样还能博得谦让的美名。”申生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晋献公十七年(公元前660年),申生奉命攻打东山的皋落氏。里克向晋献公进谏说:“太子是奉事宗庙祭祀、社稷大祭和早晚照看国君饮食的人,所以叫做冢子。国君外出就守护国家,如果有别人守护就跟随国君。跟随在外叫做抚军,守护在内叫做监国,这是古代的制度。说到带兵一事,对各种策略作出决断,对军队发号施令,这是国君和正卿所应该策划的,不是太子份内的事情。率领大军的要诀在于执行命令,太子领兵,如果遇事都要请示就失去威严,擅自发令而不请示就是不孝,所以国君的继承人不能带领军队。国君违背任命职官的准则,太子统率军队也没有威严,何必如此呢?而且下臣听说皋落氏准备出兵迎战,君王还是不要让太子去为好。”晋献公说:“我有好几个儿子,还不知道立谁为嗣君呢!”里克没有答言,退了出去,进见申生。申生说:“我恐怕要被废掉吗?”里克回答说:“太子加把劲吧!国君把军队托付给你,害怕的是不能完成任务,为什么会废立呢?而且做儿子的应该害怕自己不孝,不应该害怕不能立为嗣君。修养自己而不要去责备别人,就可以免于祸难。”于是申生率领军队,晋献公让他穿上左右各异的偏衣,佩带上金玦。里克推说有病,没有跟随太子申生。申生于是前往讨伐东山皋落氏。
晋献公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晋献公私下对骊姬说:“我想废黜太子,让奚齐当太子。”骊姬哭着说:“太子册立,诸侯都已知道,而且他数次领兵,百姓都拥护他,怎么能因我这女人的原因而废掉嫡子改立庶子?您一定要那样,我就去自杀。”骊姬是表面佯装称誉太子申生,暗地里却让人诽谤申生,想立自己的儿子奚齐。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骊姬对申生说:“国君曾梦见他的母亲齐姜,太子赶快去曲沃祭祀,回来后把祭祀用的胙肉献给晋献公。”申生于是到曲沃祭祀母亲齐姜,并将胙肉带回来给晋献公吃。晋献公外出打猎,骊姬就把胙肉放在宫里,并暗中派人在胙肉里下毒。两天后,晋献公打猎回来,厨师将胙肉奉给晋献公,晋献公要吃胙肉。骊姬从旁边阻止晋献公说:“胙肉来自远方,应该先试试能不能吃。”就把胙肉给狗吃,狗死了;给宫中小臣吃,小臣也死了。骊姬哭着说:“太子为何这般残忍呀!居然想杀了父亲,取而代之,更何况其他人呢?再说父君年老,是早晚要死的人,竟迫不及待而想谋害他!您都已经老了,去世也就是一朝一夕的事,申生不服侍您却要杀您”骊姬接着对晋献公说:“太子这样做,不过是因为我和奚齐的缘故。我希望让我母子俩躲到别国去,或者早点自杀,不要白白让母子俩遭到太子的迫害。早先您想废他,我还反对您;到如今,我才知道我错了。”申生听说这消息,逃奔到新城曲沃。晋献公大怒,就杀了申生的老师杜原款。有人对申生说:“放毒药的是骊姬,太子为什么不辩解?”申生说:“我父君年老,如果没有骊姬,就会睡不好,吃不香。我如果辩解,国君会发怒,不能这样做。”还有人对申生说:“您可以逃到其他国家去。”申生说:“我带着杀父的恶名逃奔,谁会接纳我?我自杀算了。”当年十二月戊申日,申生在新城曲沃自杀。这就是“申生在内而危”的典故。
申生自杀的时候,重耳、夷吾也来到了朝堂。有人对骊姬说:“两位公子怨恨您进谗言杀了太子。”骊姬非常害怕,就在晋献公面前诽谤重耳和夷吾,说:“申生在胙肉里下毒的事,重耳、夷吾两位公子也是知道的。”重耳和夷吾听说自己被诽谤了,都很恐慌,回到了自己守卫的蒲和屈。
晋献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因为两位公子不辞而别,认定他们确实参与了谋杀,怒而发兵,讨伐重耳的根据地蒲。蒲城的官员勃鞮逼迫重耳自杀。重耳翻墙逃走,勃鞮追上,砍掉了他的衣袖,重耳逃到了母亲的故国翟国。晋献公又命人讨伐夷吾的根据地屈,但屈城防守坚固,久攻不下。到晋献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4年),晋献公派贾华等人讨伐屈,终于破城。夷吾本想到翟国投奔重耳,但被冀芮劝阻,逃到了靠近秦国的梁国。晋献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晋国出兵攻打翟国,但由于翟国有重耳坐镇,晋兵未能得胜。重耳在六十二岁时夺得君位,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晋文公。这就是“重耳在外而安”的典故。
诸葛亮用“骊姬之难”的历史点醒了刘琦。当时黄祖战死,荆州局势危急,刘琦便某得江夏太守之职,逃出了是非之地。刘琦成为了刘备阵营中的重要一员,也是刘备与东吴谈合作的一部分本钱。
刘琦用“上屋抽梯”之计保全了自己,也帮助了刘备。但有一个问题,被后世奉为“智绝”的诸葛亮为什么会上刘琦的当呢?我个人的意见是:诸葛亮故意上当。诸葛亮早就有妙计帮助刘琦脱身,却故意不说,不过时出于“疏不间亲”的考虑,怕卷进别人的家务事生出是非。所以保密工作一定要做好。刘琦上屋抽梯的做法并不是切断退路要挟诸葛亮,而是让诸葛亮消除顾虑,确保诸葛亮所献计策绝对保密。同时,即使日后有了变故,诸葛亮也能以刘琦上屋抽梯为由,说自己是被胁迫无奈献计,也就可以推卸掉所有罪责。诸葛亮被刘琦诓上楼,并非上当,而是故意配合刘琦演了一出戏,让自己献策的做法合情合理,无懈可击。
而“上屋抽梯”的计策用于军事,基本思路则是利用对方的贪欲诱敌深入,然后断其后路,一举击溃。《晋书》写道:所谓“唆”,就是用利益去引诱敌人。用利益引诱却不给敌人先开方便之门,有的敌人也不会上当。所以“上屋抽梯”之计的前提是要安放一个梯子,或者让敌人看到梯子。比如:东晋时期慕容垂、姚苌等人就怂恿前秦皇帝苻坚攻打晋国,以前秦的惨败为契机扩张了自身势力。慕容垂于公元386年自立为帝,定都中山,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定县,改元建兴,建立了历史上的后燕王朝。同年,姚苌杀了苻坚,灭了前秦,在长安自立为帝,建立了后秦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