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建议大家背「申论大作文模板」

全文字数|1.9千
阅读时间|8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申论大作文有模板吗?
2.为什么很多小伙伴想学「模板」?
3.为什么说最好不要学习「模板」?
4.有没有可能通过「背模板」得到高分?

一、申论大作文有模板吗?
没有。
这个回答很明确,申论大作文没有模板。
客观上来说,公考从来不会公布标准答案,「申论大作文」当然也是。大家都知道《赤兔之死》等高考满分作文,但没有任何人知道申论满分(或者接近满分)的大作文是什么样的。
主观上来说,假设申论有高分作文模板,那么现在公考培训机构那么多,公考那么热门,在反复摸索后,这种「模板」早就被找出来了,但它被找出来了吗?显然是没有的!
如果这种「模板」被找出来,那么第二天全国一百多万考生马上就会照着这个模板疯狂练习,把每个细节都抠到极致,甚至分论点要从几个角度怎样展开,每句话用什么词递进转折都安排得明明白白,那这种考试还有什么意义?——都有模板了,人人考满分(或者接近满分)就是了。
所以说,申论大作文没有模板,不可能直接用模板一套就万事大吉了。

二、为什么很多小伙伴想学「模板」?
根本原因还在于「对未知的恐惧」。
在几大公考培训机构的留言区和课程交流区,都有很多小伙伴想要学习申论大作文的「模板」,希望学几个「万能模板」直接套用。这种心理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和「对未知事项的恐惧」有关。
公考学子大部分是应届生或刚进入社会不久,这一阶段会遇到大量陌生事物,包括毕业论文、毕业后的选择、从学习转入工作的不适应等,因为面对未知而产生恐惧。
而「申论大作文」恰好也是一种未知,它和高考作文明显不同,要求字数比高考作文还多,而且没有官方的范文,所以很多小伙伴都急切地想要找到一种「模板」来套用,从而获得安全感,解除这种未知的恐惧。
想要学习「模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做法并不合适。

三、为什么说最好不要学习「模板」?
因为学习「模板」会让我们泯于众人,不利于冲击面试。
简单来说,各个公考机构的「申论大作文模板」有一定道理,其文章的架构和写作逻辑可以了解下,但到此为止就够了。
现在公考的选拔性越来越突出了。2021年了,「百里挑一」的岗位稀松平常,稍微有点吸引力的岗位基本就是「两百里挑一」,甚至「几百里挑一」,而且参加者都和咱们基本是同等水平,竞争可比高考考个一般的好大学激烈多了(清北等名校除外)。
高考语文不太好的小伙伴可以学习「高考作文」模板,因为高考是分级考试,不同分数考入不同等级的大学;而公考就是最纯粹的选拔考试,按招录比1∶200算,进入面试的就3人(前1.5%),所以考第4名和第200名都不影响没进入面试的结果。
——但是请大家想一想,这200人中,有能力(不一定会使用这种方法)背熟练并在大作文中套用模板的,有多少?估计至少有190人(95%)。
既然大家能报考公务员,那至少学习能力上没什么问题,只要记忆力不太差,谁都能背个七八篇模板「套用」。
所以,我们不要骗自己。「申论大作文」的分数很高,想要保证冲击「前1.5%」的能力,至少大作文挤进前10%(200人中的前20名),然后其他地方努努力,才有资格竞争3个面试名额吧?
也就是说,「背模板」是95%的人都会的方法,仅通过这种技巧几乎不可能进入面试。

四、有没有可能通过「背模板」得到高分?
可能得一个不错的分数,没可能得高分。
原因有三:
第一就像上文说的,大家都会这种方法,最终呈现在卷面上的观感差不多。
第二就是阅卷人很熟悉所谓的「模板」。阅卷人有成千上万份阅卷的经验,分辨考生是否套用了「模板」就像老师在讲台上看学生有没有在桌子底下做小动作一样,一眼便知。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所有的模板都是僵硬、尴尬的。
大部分模板其实说白了就是把「人民时评」的类似文章抠下来拼凑一下而已。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手上的申论范文模板,再随便找几篇「人民时评」看看,风格是不是特别像?
但「人民时评」评论的内容往往很具体,紧扣时事;而「模板」为了套用尽量多的题材,往往会很空泛,大道理很多,论述起来一套一套的,就是落不到点上(能落到具体点上的能叫「模板」吗?)
然而,申论考试的「给定资料」和需要解读的句子往往很具体、生动,如果硬套模板,那种「僵硬」「尴尬」感就会特别明显,甚至读起来味同嚼蜡,这能得高分吗?

总结:
如果对自己公考成绩要求是「重在参与,熟悉下公考的内容」,那学学「申论大作文模板」倒也没什么。
但如果想要上岸,那有「毛选邓论」的精彩框架可以学,有《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的权威句子可以饮用,有「人民时评」这种最接近「申论大作文」的文体可以借鉴,有「新华网搜索」这种「乡镇县市」媒体表述可以积累,能够提升卷面观感的好材料太多了,为什么要学习根本不存在的「申论大作文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