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时代以汉服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符号解构与重构
这个中秋晚会打起来了,央视一如既往的重舞台,河南卫视依旧是好评如潮,B站是古香古色的还原,哪个最值得看?
2021年中秋节的晚会格外热闹,这一次看出央视真的是用力了,在河南卫视的内卷中,大手笔用在了舞台、节目设计、主持人IP的挖掘,周深的《繁星璀璨的天空》,李玉刚的《万疆》,让网友高呼“唯美大气”;除了央视自己的晚会外,还有一个大湾区秋晚,噱头也是足够足:谢霆锋看着王菲,阿Sa看着陈伟霆,狮子山下,东方之珠,一大波回忆杀……河南卫视还是好评如潮,周深的《若思念便思念》《鹤归来兮》《东都行者》,很多帧都在让人期待下一帧是什么,其实都是让人越品越醇香的文化;B站可以说是中规中矩,UP主参与的国风晚会,《长安十二时辰幻想曲》等节目依旧是从前的味道……
这些好的手笔,各台晚会的宣传报道中,已经说得足够了,这里来说说问题。以及,当代卫视的文化类节目和汉服到底有什么关系?这就从河南卫视如何带动的传统文化热潮开始说起。
文化类晚会节目需要传统文化想象力
在账号的上一篇文章《七夕晚会被卫视吊打, 文化理解力不是搬运与杂糅》中提到了,晚会的创作需要文化理解力,这是导演立足于平台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比如河南卫视的《奇妙游》系列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这里:就像《鹤归来兮》延续了《龙门金刚》的套路,用演员的眼神、动作,结合“鹤”在传统文化里“飞飞在野田”的蕴意,重新定义了河南卫视对于文化类节目的传承,作为了《奇妙游》的延续。或许这里说的定义和延续,都是我自己理解的,但也恰恰这种理解,来自于节目观后的想象,这就是文化想象力,正是这种想象力,让更多网友有了二刷、三刷的念头。

这种想象力的核心,就是所有的主题不是直接由主持人念出,而是通过节目映射出来,就像《龙门金刚》有网友看到了河南灾情后的重生;《若思念便思念》有网友看到了对河洛文化的思念;《甄嬛传》用温太医和沈眉庄的重逢,让大家看到了一家三口的团圆……这些都是网友们从镜头语言中读出来的,这才是河南卫视的高明之处。这种电影式的镜头语言,恰恰也是央视和其他卫视所不具备的。每一个片段,都像是电影里的段落,意犹未尽,而且避免了台子上主持人说教似的朗诵,就像央视秋晚里的《大决战》《觉醒年代》,除了直白的搬运之外,以及主持人教课似的旁白,再也没有了其他想象空间。
而这种想象力的发挥,还要打破心中的舞台之隔。其实,现场有没有舞台不重要,但导演心中必须没有舞台。因为网络视频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打破了传统电视的边界线,就是——你播我看着,这类似于流传上千年的戏台子——你演我看着。这一革命的缘由是第五次工业革命,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我们熟悉的网络视频,它的起源是论坛——博客——微博——短视频这条路线,绝对不是传统媒体从光文字报道、广播报道、视频报道而来的。正是这种隔断,使视频从一出生之时,它的属性就是大家混在一起的,类似于论坛上所有人都可以发表观点,而不是观点只掌握在媒介人手中,就是这一重要要素,使得节目的创作不能在有着你是你,我是我的区分,不论舞台是否存在,创作思路用简单通俗的话说,就是那句话——台上台下皆是演技。


电视媒体的属性:从戏台子变成了高科技的舞台
想象力的来源是文化符号的融入
是文化符号的融入,不是文化元素的杂糅。这里提到了文化符号学的理论,文化符号从概念上看,它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这与文化元素的选取有着云泥之隔。这一点继续夸夸河南卫视,把文化符号用到了极致,比如在最近几期节目里:鹤、石窟、少林寺、汉服……这些人们熟悉的文化符号,频繁体现。注意,是符号不是元素,元素通常是以外来文化为主体时的融入,比如西式礼服上的青花瓷花纹,现代汽车里的木制花纹……这是曾经,很多人,对于中国元素拼贴的理解。

与此相对的是,央视、陕西卫视、湖南卫视都较为逊色,虽然看到几家明显都在发力,但是明显没有get到点子。能看出来,导演的思路还是传统的“命题式作文”,比如某一个节目,我需要表示航天梦,我就叫演员穿上航天服来唱歌;比如某一个节目,我需要表示爱国情怀,我就用乐队演奏《寸心》……当然,有主题主线的定位,演员艺人的加持,还有平台的加分,这样效果肯定不会差。但是,这是现代文化节目的思路,不是传统文化节目的思路。
为什么?重要原因是传统与现代之隔。因为当下是全球化的社会,除了西方文明国家外,传统和现代是断裂的,传统文明已经没有了“体”和“用”,过去人们的教育、生活、政治模式已经不在了,不再以“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重点、不再采用农耕为主体的生产模式等等。按照西方学者亨廷顿的说法,这叫做“文明的冲突”。在这种环境下,传统文化的土壤已经不在了,剩下的只有散落在各个领域的文化符号。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的复兴,本质是把这些解构的文化符号进行重构,这也是当下人们接触最多的传统部分——汉字、诗词、故宫、汉服,这些就是文化符号。那么节目如何创作,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最讨巧的办法就是对这些符号进行艺术创作,把要表现的主题拆解为文化符号,用符号去让观众来想象主题,这就成功了一半。




周深在四档秋晚上的表演图,但是文化符号的运用截然不同,哪个最打动你?
是“穿越”到现代复兴传统文化
如果要说河南卫视的问题,那就是传统不够,现代化也欠缺。对于传统的应用,B站可以说做到了极致,接近于“穿越”,让我们在心中嫁接了对于传统节日的向往。而对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表现,虽然河南卫视略有胜出,但是仍略有欠缺,就是对于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定位。

这一定位,要从汉服复兴说起。也许很多人不记得了,21世纪初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互联网也进入进入中国,大家有了公开讨论事件的空间,网友都说互联网是中国言论放开的重要利器,让各类思潮有了启蒙态势,那个时候网友们说,中国需要一场文艺复兴。而这个文艺复兴最新出现的符号,是汉服……
汉服的出现不是众人皆穿古装,在生活中扮演李白、扮演李清照、扮演王昭君;也不是所有人钻到古代服饰史的研究中,倾心于发论文、学术争论或者复原文物,而是直接“穿”到了现代社会中。最初的那一批人,被世人笑做痴心妄想,行为异常……这也应了那句话:“文艺复兴需要一个符号,通过这个符号的复兴勾勒出更多的传统文化复兴部分。而这个符号最初的出现,会需要一大批人的身体力行,他们最初会被认作是‘疯子’,直到若干年后,人们才会发现,他们才是‘先驱’。”汉服复兴者们,恰恰扮演了这么一批先驱。

为什么要扯到汉服?因为只有理解了汉服复兴,才能真正理解Z世代眼中的传统文化。他们不是为了穿越回唐代,扮贵妃;他们也不是为了躲居深山里,弹古琴;他们更不是为了逃避现代化,做手工娘。而是为了把传统文化,找到现代社会里的“用”——让汉服可以在特定的场合、节日中,体现文化自信;让戏曲可以回到人们的生活艺术之中,不是只有《牡丹亭》《桃花扇》传统的戏曲,而是把戏腔融入到流行音乐之中……这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
最后想说的是,希望河南卫视的中国风在晚会中内卷起来,最后让中国文化席卷全球。
作者:采桑子
编辑:君止
审阅:汉服世代
图源:网络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现代汉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