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北魏彩绘乐俑鉴赏
大同北魏彩绘乐俑鉴赏
《收藏家》 2008年12期 张志忠
2000年夏秋之季,山西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大同城东雁北师院扩建工地发掘了一批北魏墓葬,其中宋绍祖墓以其仿木结构石椁、精美的壁画和明确的纪年,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①。距该墓东北不远处的2号墓©,为长斜坡墓道,砖砌单室墓,出土随葬器物70余件,虽被盗扰,出土的器物残裂破损严重,但多数随葬品的位置并没有发生大的位移。墓室前部一组彩绘乐俑围成圆圈即兴演奏,中间是两位面相端庄慈祥、穿戴华贵的女舞俑,左臂前扬、右臂后甩,正轻舒长袖而舞,期间穿插有胡人形象和装束的伎乐和杂技表演,应属于另外的主题演出,再现了北魏首都平城乐舞杂技演出的真实场景,为研究当时的音乐舞蹈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八位彩绘乐俑均为女性,头和身双模合制,胳膊和双手另外捏塑,制成胎体之后组装成型,对局部精雕细刻,然后装窑烧制,最后进行通体彩绘,一般是以黑彩绘眉、眼、胡须,红彩涂脸、唇和手。题材继承了汉代贵族常常在宴会上举行乐舞表演的传统,造型生动传神,注重细部刻画,面相丰满,细眉长眼,微带笑容,端庄大方,耳垂有圆形饰物,不足是面部刻划多雷同,缺乏个性特征。乐俑头戴黑色风帽,顶部有较深的“十”字形刻痕,似用四块布帛面料或皮制品缝缀而成,帽裙既长且宽,过肩许多,帽和裙之间有扎带一圈,帽裙两侧向后翻卷,帽的候补有“八”字形刻痕,表示在帽的后部扎带系结;身着左衽斜领窄袖长襦,遮盖了下肢和双脚,斜领边饰和袖口均涂红色或白色,襦身描绘有不同的大朵花卉图案,或白地红花,或红地白花,均为典型的鲜卑民族服饰。可惜的是,乐俑所持的乐器已不存,根据其双手不同的动作姿态,参考相关文献史料,对照云冈石窟、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以及司马金龙墓石雕伎乐棺床③等实物图像资料,初步推断她们所持不仅有中原的传统乐器,而且有许多西域传来的乐器。现按照其排列位置依次介绍,与同好共赏。
1.陶俑身着白地红花长襦,左手臂向前平伸,手背向上,五指伸展,右手臂平伸微抬,略高于左臂,小臂及手虽残断,但从其双手姿态推测,似为演奏筝类乐器。筝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流行,分布地域甚广,属于弹拨弦鸣乐器,音箱长短宽窄不一,弦数也屡有变化,左手按弦,以控制弦音的变化,右手弹拨,发音清脆悦耳,如山泉般流畅(图1)。
2.陶俑身着红地白花长襦,双手臂弯曲向前,左手残失,右手向内略弯,作拍击状,似为演奏鼓类乐器。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用手拍击发声。在古代不仅用于祭祀、乐舞,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由于其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激越雄壮且传播深远,很早在军事上得到普遍地运用。鼓的种类众多,有鸡娄鼓、羯鼓、腰鼓、齐鼓、毛员鼓等(图2)。
3.陶俑身着红地白花长襦,左手臂向下微曲伸至腹部,右手臂弯曲上扬至胸部,双手上下斜对微张,作弹拨状,似为演奏箜篌。箜篌是古老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竖箜篌状如半截弓背,设曲形共鸣槽,竖抱于怀中,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图3)。
4.陶俑身着红地白花长襦,双手臂弯曲向上抬起,右手平展,左手半握,左手外,右手内,似为演奏箪篥。箪篥是古代龟兹的一种簧管乐器,又称悲篥,头管、管子。汉魏时期传入内地,其管身为木制,上面开有八孔,口含吹簧哨,双手同时按管子的指孔发声,音色高亢清脆,表现力很强(图4)。
5.陶俑身着白地红花长襦,左肘部后缩,手臂向左前平伸,手心向上,手指弯曲呈握状,右手臂同样伸向左前方,手心向下,手指向里弯曲,似为演奏琵琶类乐器。琵琶为公元4世纪,由波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为梨形、曲项四弦,横抱用拨子弹奏,音响细腻柔和,善于表现文静幽雅的情感,具有闲适纤巧的情趣(图5)。
6.陶俑身着红地白花长襦,左手臂向前曲伸,置于左腿上,左手残失,右手臂弯曲向上至胸前,手掌平展,上下斜对,似为演奏钺类乐器。钺是一种古老的碰奏乐器,晋代随天竺乐由印度传入。钺为铜制,圆形,中部隆起如半球状,双手各执一面,相击后振动发音,声音宏亮、浑厚(图6)。
7.陶俑身着白地红花长襦,左手臂自然上举,手心向前,五指略弯,右手臂向左側上举至面部,似为演奏横笛类乐器。笛是我国古老的、流行非常广泛的一种管乐器,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北朝极为盛行,音色润丽清晰,悠扬委婉(图7)。
8.陶俑身着白地红花长襦,双手臂弯曲抬起至嘴前方,右手上,左手下,作握物姿态,小嘴微张作吹气状,似为演奏胡笳。胡笳是古代吹孔气鸣乐器。
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是汉魏鼓吹乐中的主要乐器。据文献记载,其最初的形制是将芦叶卷起来吹奏,后来把芦苇制成哨,装在木制无按孔的管子上吹奏,音色柔和浑厚,圆润深沉(图8)。
根据以上推测,乐俑所持八种应为箪篥、横笛、胡笳三种吹奏乐器,筝、箜篌、琵琶三种弹拨乐器和鼓、钺两种打击乐器,其中鼓、筝为中原传统乐器,箪篥、横笛、胡笳、箜篌、琵琶和跋为西域传入乐器。拓跋鲜卑兴自漠北,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游牧民族,流传甚广的鲜卑歌曲《真人代歌》,“上叙祖宗开基所由,下及君臣废兴之迹,凡一百五十章”®,北魏定都平城时“与丝竹合奏”,广泛应用于宫廷典礼和郊庙祭祀活动中。公元428年,太武帝西征夏国,俘虏了赫连昌,将夏国的乐工和乐器迁往平城,收为己用。夏国为南匈奴后裔所建,与西域往来频繁,因此,夏国的乐舞具有浓重北方民族和西域的色彩。据《隋书•音乐志》载,北魏太延初年,“后魏平冯氏,通西域,因得其伎,后渐繁其声,以列于太乐”。安国乐和疏勒乐随之传入平城,并列为太乐署中为宫廷伎乐。公元439年,太武帝西征凉州,俘获国主沮渠牧犍,将西凉乐迁往平城,作为北魏宫廷的太乐,在“嘉宾大礼”时奏演。可见北魏的乐舞,含有十分浓重的西域乐舞的成分。后来孝文帝曾经企图全面恢复中国古代传统音乐,但据《魏书•乐志》记载:“虽经众议,于时卒无洞晓声律者,乐部不能立,其事弥缺。然方乐之制及四夷歌舞,稍增列于太乐”。北魏平城时期的音乐仍以北方少数民族音乐以及西域乐舞为主,只是在原有基础上作了一些增补而已。
至于北魏民间,普遍流行西域乐舞。表演西域乐舞的场景,也经常出现在北魏时期墓葬出土的文物中,大同司马金龙墓石雕棺床和柱础,雕刻伎乐演奏的都是西域乐器,雁北师院2号墓中八位乐俑,有六位演奏的是西域传入乐器。不仅如此,雁北师院2号墓和宋绍祖墓,还出现了胡人形象和装束的伎乐和杂技表演。
6世纪后期,突厥兴起,统治着东起辽海,西至波斯的广大地区,天山南北和中亚九姓胡国都处在突厥汗国的治下。突厥与北周、北齐进行政治联姻,都要收集西域各国的伎乐歌舞,作为陪嫁或聘礼赠送对方,因此受到北周、北齐朝野的欢迎。于是,相传数千年呆板生硬、枯燥乏味的高雅乐舞风光不再,节奏明快、情感强烈的西域乐舞逐渐占领了北朝的舞台,进而风靡朝野上下,为我国隋唐文化的大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奏响了开幕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