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旧版银英动画考古——帝国军其它旗舰

2019-11-08 20:58 作者:容克87G  | 我要投稿

前情提要:

本系列专栏乃为怀旧之用,也可以作为对旧版《银河英雄传说》动画感兴趣但介于篇幅庞大而一时无法全部观看的朋友粗略了解旧版动画的切入点。

审美观是一种很难统一的东西,但不论如何,旧版动画那些颇有朴实厚重之风的舰船和其它武器装备的设定在今天也应该能找到喜欢它们的人吧?



王虎:

如果说黑色枪骑兵是帝国军手中最锐利的长枪,那“王虎”就是这杆长枪的矛尖,这艘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军重型坦克为名的战舰是黑色枪骑兵舰队司令毕典菲尔德的座舰,此君战斗风格及其勇猛乃至于近乎莽撞,在多次给予敌军沉重打击的同时麾下舰队的损失比例之高亦远非帝国军其它部队所能及。

整体而言,“王虎”就是一艘放大版的帝国高速战舰,在尺寸方面如此,在性能方面亦然:普通的高速战舰舰首布置有两组共12门火炮,而“王虎”在舰首有16门:上面一组8门为远射程光束炮,下面一组8门为中近射程光束炮,其口径小于普通高速战舰上配备的同类设施,但因为采用新型粒子加速器和聚焦装置的缘故,其射程与威力其实在后者之上;普通高速战舰尾部有5个推进器,“王虎”则有6个,而且每一个都比高速战舰对应位置的同类设备要大。“王虎”的机库设置在下部舰体上,每侧可搭载18架王尔古雷战斗艇。为强化“王虎”的通讯指挥能力,王虎在舰尾上方增设了两具超光速通讯天线。

夹在“王虎”上下两组主炮之间的是一组指向舰首方向的方向推进器,方便舰船迅速制动。在靠近舰首的位置,“王虎”还专门设置有强力的护盾发生器,这样一来,虽然王虎的设计原本来自并不以防御力见长的高速战舰,“王虎”本身的正面防护能力在旗舰中却堪称出类拔萃。结果,所有这些设备加起来的结果就是“王虎”这艘战舰的能耗相当之高,为此它不得不采取在普通高速战舰上已经得到验证的解决方案:在舰体中前部增设额外的反应堆。此外就是舰船对推进剂的消耗同样惊人,在黑色枪骑兵出征之时,除去在前线耀武扬威的高速战舰群外,后方紧随的补给舰队——同样涂成了黑色枪骑兵舰队独有的黑色涂装——亦是功不可没。

*“王虎”的高速性能仅限于常规航行领域,并不代表它瓦普跃迁时也强过其他战舰。

“王虎”长815米,宽152米,高222米,舰员902人。

主要武器:

舰首中子光束炮16门;

舷侧(单侧)副炮12门;

舰载机:王尔古雷战斗艇36架。

“王虎”舰首主炮齐射
“王虎”的尾部喷口
“王虎”的护盾



“王虎”的首战始于“三千万大远征”的末期,适时黑色枪骑兵舰队正奉莱因哈特之命前往迎击同盟军第十舰队,这是一场棋逢对手的战斗:和黑色枪骑兵司令官毕典菲尔德一样,同盟军第十舰队的指挥官乌兰夫中将同样以勇猛敢战而闻名。在战斗中,黑色枪骑兵舰队进攻有余守备不足的特性表露无遗,他们虽然重创了第十舰队并击沉了第十舰队的旗舰“盘古”,但自身在战斗中遭受的损失亦为数不少。



在亚姆立札会战中,黑色枪骑兵舰队发动的迅猛攻势一举打垮了同盟军的第八舰队(毕典菲尔德名言“前进前进!胜利女神已经对你们撩起裙子啦!”),但因过于急迫地想要转向攻击同盟军第十三舰队的缘故,毕典菲尔德同时下达了“舰队转向”、“切换武器为短程炮”、“释放舰载机”这三个命令,这在事后看来被证明为是一个严重的失误:本来,舰队在转向之时就是被弹率最高的时刻,释放舰载机时同样是舰船的“脆弱期”,这两个不利因素连同黑色枪骑兵舰队本就不以防御见长的特性结合到一起,再兼之当面之敌乃是杨威利麾下的舰队,黑色枪骑兵舰队会在这个节点上被抓住机会的第十三舰队一举重创是丝毫不会令人感到奇怪的。

在此后的帝国内战中,因贵族联合军大部战力实在不堪之故,“王虎”没有得到多少表现的机会,倒是内战结束后“王虎”所在的黑色枪骑兵舰队和莱因哈特麾下的多支舰队一道狂奔回奥丁以确保不会后院起火这一举动多少还算有点意思。

沐浴在恒星“亚姆立札”血红色光芒中的“王虎”



在此后与同盟军的战斗中,“王虎”率领的黑色枪骑兵舰队屡次发挥了自己强大的破坏力:

在兰提马力欧星域会战中,“王虎”率部率先冲过横亘在帝国军与同盟军之间的乱流,击溃了同盟军最后的有组织抵抗。

在马尔·亚迪特星域会战中,也是最终赶到战场的黑色枪骑兵舰队给予了同盟军最后一击。

相应地,黑色枪骑兵舰队的战损还是一如既往地居高不下,在伊谢尔伦回廊之役的初期,黑色枪骑兵舰队战损率高达四成,同行的法伦海特舰队除战损超过一半外,更遭遇了舰队指挥官战死的重大损失。此役后法伦海特舰队残部与黑色枪骑兵舰队合并。

单从这样的统计结果来看,似乎黑色枪骑兵舰队在面对杨威利的时候从来都是以损兵折将收场,但事实上,杨舰队两次高级指挥官的战死全拜黑色枪骑兵舰队所赐:

在伊谢尔伦回廊战役的后期,黑色枪骑兵舰队击沉了同盟军战舰“希瓦”,费雪少将战死。

在希瓦战役的后期,黑色枪骑兵舰队击沉了同盟军战舰“休伯利安”,梅尔卡兹老将军战死。

此外,在帝国军的第二次内战,也就是第二次兰提马力欧星域会战中,因己方舰队在罗严塔尔军猛攻下有溃败趋势的毕典菲尔德大发雷霆,称“要用‘王虎’的主炮把后退的胆小鬼全部干掉”。这一发言在舰队参谋长的急智下被公频直播到了全舰队,结果听到此言的黑色枪骑兵官兵(法伦海特舰队旧部有甚)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带着无视恐怖的狂热再度发动了猛攻,这一变故另罗严塔尔本人都一度目瞪口呆。

伊谢尔伦回廊战役中的“王虎”
“双壁会战”中的“王虎”



维札尔

“维萨尔(Vissarr)”是帝国方面对北欧神话中的森林之神维达(Víðarr)的误译,它是帝国军中著名的“沉默提督”艾森纳哈的座舰。据悉,因受到同盟军战舰设计思路影响的缘故,“维萨尔”的舰体布局与传统的帝国军战舰大相庭径,采用了从前之后分为武器舱段、指挥舱段和动力舱段的分段式设计。因为武器舱段的结构相对独立之故,“维萨尔”在舰体中部即武器舱段的后部单独设置有额外的反应堆。

在“维萨尔”身上,舰首部的倾斜装甲和集中布置的主炮设计已经初现端倪,前方布置的强力护盾发生器更是让这艘战舰的正面防护力更上一层楼。

“维萨尔”的动力由呈十字形布置的四个推进器提供,在舰船背部和腹部的推进器短舱上布置有战舰的通讯和探测设备。“维萨尔”的传感器能够保证战舰在超远距离上的精确射击。在引擎舱段与指挥舱段之间的舰体底部设置有本舰的半开式机库,可供王尔古雷战斗艇和穿梭机使用。

“维萨尔”长948米,宽264米,高301米。

主要武器:

舰首中子光束炮6门;

舷侧(单侧)副炮6门。

“维萨尔”舰首部细节
“维萨尔”舰尾部细节



“维萨尔”的首次出阵应该是在马尔亚迪特星域会战之时,在此役中,“维萨尔”率部试图迂回至同盟军后方,但受到小行星带的阻碍最终未能成行。“维萨尔”在战役中未受损伤。在此后的伊谢尔伦回廊战役和马尔·亚迪特星域会战中“维萨尔”也均有登场,只不过和“沉默提督”艾森纳哈本人一样,“维萨尔”所属舰队在会战中的表现总是被其它舰队的光芒所掩盖。当然,事后看来,艾森纳哈下达的命令在战术上都是颇为老练甚至堪称毒辣的*。

*也多亏他的副官翻译的好。

马尔·亚迪特星域会战中的“维萨尔”
“全军起立,敬礼!”

在帝国军第二次内战中,“维萨尔”所属舰队奉命出动,但并未直接参战。

在希瓦战役中,艾森纳哈舰队与黑色枪骑兵舰队的配合一度对伊谢尔伦军造成沉重打击,战舰“休伯利安”即在此事被击沉。



克瓦希尔:

“克瓦希尔(Kvasir)”是北欧神话中由亚萨神族和华纳神族共同创造的贤者(至于是不是有神的身份则未有定论),但他的智慧反而导致他被侏儒所杀,血液则被酿成饮用后就能具备诗人才华的蜜酒。以之为名的战舰是帝国军中以“艺术提督”之称而闻名的梅克林格的座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个名字也算是颇为得当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克瓦希尔”可以被视为一条“战列巡洋舰”:它的规格介乎于战列舰与巡洋舰之间,而吨位则仅相当于同尺寸传统舰船的80%(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本舰采用的“重点防御”理念,即,厚重的装甲仅集中在诸如舰桥、动力区和武器区等重要位置,在其它部位的装甲则较薄),这使得“克瓦希尔”可以以较小的推进器功率达成不亚于乃至于反超帝国军绝大多数战舰的机动性,这同时也使得“克瓦希尔”的推进剂消耗得到了极大地降低,从而大大增强了它的巡航能力。

“克瓦希尔”的推进器布置与帝国军巡航舰非常接近

据同盟军从第八舰队战后残存舰艇中回收的记录来看,“克瓦希尔”的减重设计使得它有很大几率在遭受高出力主炮命中时被直接击毁,但由于此舰的机动性有所提高的缘故,想要精确地命中它有些困难。

与“王虎”一样,“克瓦希尔”的主炮同样分为上下两组,上方6门,下方则为4门。因舰船自身反应堆功率相对较低不足以支持主炮功率输出之故,“克瓦希尔”在舰体前半段还设置有额外的小型反应堆来补足能量的供应。在靠近舰桥的位置布置有本舰的大型激光瞄准装置,可确保战舰主炮在极远距离上的精确射击。

与众多帝国军战舰一样,“克瓦希尔”在舰体下方凸出部集中布置有战舰的通讯及探测设施,大型导航传感器也被安置于此处。在舰船的尾部则设置有本舰的超光速通讯天线,共四具分别布置于战舰后部舰体的四角,在进出大气层时可以收起。

“克瓦希尔”长772米,宽198米,高181米,舰员836人。

主要武器:

舰首中子光束炮10门;

舷侧(单侧)副炮11门。



因随舰队长时间驻扎奥丁之故,“克瓦希尔”在帝国军诸多旗舰(除开“弗尔塞提”)中属于较少参与战斗的一艘,但在驻扎于奥丁之前它仍然在“三千万大远征”和紧随其后爆发的亚姆立札会战和帝国内战中建立了不少武勋。在伊谢尔伦回廊战役和罗严塔尔元帅的叛乱中,“克瓦希尔”所属舰队虽然都有出动,但都没有直接参加战斗。

率部与米达麦亚舰队合流的“克瓦希尔”
正在进入行星“乌尔瓦西”大气层的“克瓦希尔”
抵达乌尔瓦西基地的“克瓦希尔”,梅克林格不久之后就发现了格利鲁帕尔兹的劣迹并勒令后者自尽



冯克尔:

“冯克尔(Vonkel)”的名字极有可能源自帝国方面对地球时代的德国音乐家约翰·尼古拉斯·福克尔(Johann Nikolaus Forkel)的误译,它是卡尔·罗伯特·史坦梅兹的座舰。在这艘战舰上没有太多新技术或者新理念的体现,但相应地,它堪称成熟技术的集大成者。正面强大的火力是这艘战舰的主要特征之一。

“冯克尔”长956米,宽246米,高186米。



这艘战舰最早的战斗记录发生在帝国内战当中,在帝国内战结束后,它也是赶回奥丁压制局势的旗舰之一。

在“诸神黄昏”作战中,“冯克尔”所属舰队曾与杨舰队正面对决。因杨舰队背靠黑洞之故,史坦梅兹一度将舰队排成半包围阵型意图将杨舰队逼入黑洞,结果因为阵型纵深因此变薄反而成为了杨舰队中央突破——背后展开战术的牺牲品。如此一来,有落入黑洞魔爪之虞的舰队反而成了史坦梅兹舰队,虽然整支舰队最终依靠“引力弹弓”摆脱了黑洞的吸引,但在此之前已经有不少战舰损失在杨舰队的炮火和黑洞的视界之中。

推力全开以对抗黑洞引力的“冯克尔”



在伊谢尔伦回廊战役中,“冯克尔”为阻挡朝着帝国军本阵突击的同盟军舰队而中弹沉没,史坦梅兹一级上将战死。

在最后一刻,史坦梅兹一级上将默念着“格雷茜”这个名字



亚斯古里:

“亚斯古里(Asgrimm)”的名字极有可能源自北欧史诗尼亚尔萨伽中的人物Asgrim,它是亚达贝尔特·法伦海特的座舰。单看前半部舰体的话,“亚斯古里”和“克瓦希尔”到有几分神似之处,但它的规格实在是比后者要大得多。这艘战舰除去在舰首部设置有足足12门主炮之外,还在上下两组主炮之间布置有一门双联装的超大口径光束炮——或者换个说法,小型要塞炮。这门小型要塞炮威力之巨大从其名称就可见一斑,但根据计算它发射时辐射出来的热量甚至会熔毁“亚斯古里”自身的舰首,因此这门威力巨大的光束炮只是一次性用品,兼之发射时产生的巨大能耗会使得舰船的防护立场暂时关闭这一缺点,它不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是不会动用的。

“亚斯古里”长951米,宽224米,高213米,舰员934人。

主要武器:

舰首中子光束炮12门;

舰首小型双联装要塞炮1门;

舷侧(单侧)副炮15门;

导弹发射装置10部。

“亚斯古里”舰首细节
“亚斯古里”尾部细节



“亚斯古里”在帝国内战后成为了专属在莱因哈特麾下的法伦海特提督的旗舰,在兰提马力欧星域会战中,本舰一度试图带队直插同盟军后方,但因受到能量乱流的冲击导致阵型难以维持而作罢,此后法伦海特舰队便在能量流的影响范围之外专注于用长程主炮攻击同盟军舰队。

在第二次“诸神黄昏”行动中,“亚斯古里”参与了歼灭自由行星同盟军最后一支在编宇宙舰队的行动。随后其所属的法伦海特舰队和黑色枪骑兵舰队一同作为先头部队前往伊谢尔伦走廊,结果在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支先锋部队未等帝国军大部到达就已经突入走廊和伊谢尔伦军交上了火。在战斗中,同盟军凭借杨威利的指挥和费雪的舰队运作逐渐占得上风,而帝国军则不可挽回地一步步向全军覆没的深渊滑去。

为掩护友军突围,“亚斯古里”启动了舰首部的小型要塞炮,一举在同盟军阵列中轰出一个巨大的缺口。在这之后,本舰的舰首虽然已经因为要塞炮发射时的热量而损毁,却依旧作为殿后的舰船奋战不息,最终舰船的防御力场被击破,战舰被击沉,法伦海特一级上将随舰战死。

“亚斯古里”舰首小型要塞炮充能
“亚斯古里”舰首小型要塞炮开火,可以看到舰首部结构已经熔毁
殿后为友军争取突围机会的“亚斯古里”
沉没前夕的“亚斯古里”
“原本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才当的兵,如今……”



加尔加·法尔默:

“加尔加·法尔默(Garga Falmul)”是帝国方面对奥丁诸多名字之一:“Galga Farmr”的误译,以之为名的战舰是赫尔姆特·雷内坎普提督的座舰。

本舰乃是帝国曾经建造过的最庞大的舰船,作为尤典海姆级旗舰的二号舰,它在设计上又融入了多处改进:因设计建造时间较早的缘故,一些直至“伯伦希尔”设计之时才真正成型的思路和技术在该级战舰首舰“尤典海姆”身上已经来不及应用了,于是只有“加尔加·法尔默”得以顺应这些新元素做出一系列的改进。

除此之外,“加尔加·法尔默”在武器和舰载机配置方面也颇有特色。它配备的主炮数量虽然很少,仅有四门,但其口径却极大,达到40cm之多。主炮的射程则更是惊人——足足50光秒。这使得本舰稳居帝国军战舰主炮威力最强的宝座。除去威力巨大的主炮之外,在本舰的四个每个推力都相当于两艘标准战舰的发动机短舱*之间的位置布置有缝隙状的半开式机库,其内部足以容纳180架王尔古雷战斗艇,几乎是同盟军航空母舰载机数量的两倍之多。

*这四个短舱的设计也很有意思,采用了可分离式的设计,即一旦被敌方火力命中有爆炸危险之时可以立刻被抛弃,舱内成员则通过通道撤离回舰体或是乘坐救生艇逃离。

在火力与载机方面都十分突出的前提下,本舰还配备有及其厚重的装甲与高功率的护盾发生装置,因此可以说它实际上就是一艘超级航空战舰。至于这样的配备造成的巨大能耗,在本舰庞大的舰体内容纳的多台反应堆面前根本不是问题。

本舰在“诸神黄昏”作战初期曾随同罗严塔尔舰队一道佯攻伊谢尔伦要塞,期间本舰所属的雷内坎普舰队中了亚典波罗的自爆民船船队陷阱,在混乱状态下遭同盟军舰队反冲锋,损失战舰两千余。在此后雷内坎普舰队在驰援史坦梅兹舰队时又被杨舰队的虚张声势给吓住,结果让杨舰队成功地摆脱了被前后夹击的危机。雷内坎普对杨威利的偏见或许就是在这时萌芽。

在调任海尼森高等事务官后,本舰随雷内坎普本人一同来到海尼森。以其本人性格而言,雷内坎普其实是一名颇为公正的军人,但同时他也有着过分刻板而少有变通的毛病,因此对于杨威利这种以军人身份而言堪称懒散的做派他一方面看不顺眼,另一方面则不可避免地开始怀疑这之后究竟有何图谋。

在多方因素影响下,这种疑虑最终演变成了对同盟政府的无形压力,结果后者在压力之下居然想到了用子虚乌有之罪逮捕杨威利以讨得帝国欢心这步臭棋。不甘坐以待毙的杨威利部属自然奋起反抗,为了确保逃脱的顺利,他们干脆利落地绑架了雷内坎普作为人质。在发觉自身处境后,雷内坎普寻机自缢。在他被确认死亡后,“加尔加·法尔默”也随之除籍。

“加尔加·法尔默”长1210米,宽420米,高320米,舰员986人。

主要武器:

舰首40cm中子光束炮4门;

舷侧(单侧)副炮10门;

舰载机:王尔古雷战斗艇180架。



尤典海姆:

“尤典海姆(Jötunheimr)”是北欧神话中巨人们居住的国度,以其为名的这艘战舰在体型上确实不负此名。作为尤典海姆级旗舰的首舰,本舰乃是帝国曾经建造过的体型第二庞大的战舰(第一的宝座当属“加尔加·法尔默”),和它的司令官卡尔·古斯塔夫·坎普一样,本舰充满着稳重与刚毅的气息。

作为帝国方面发展一型航空战列舰的尝试之作,尤典海姆的载机数量相较于传统帝国战舰有所提升,达到40架,但仍不足以和后来的新型航空类舰船相媲美。这些战机通过缝隙状出入口进出战舰的半开式机库,为防止战机尾焰灼烧舰体,在进出口附近还特地设置有力场发生器。

在舰首部“尤典海姆”配备有12门30cm中子光束炮,如此火力配置再加上舰船包覆的厚重的装甲和强力的护盾发生装置无疑使得舰船的能耗急剧上升,但“尤典海姆”舰体庞大,倒也容纳的下大功率的反应堆。

“尤典海姆”长1189米,宽252米,高290米,舰员986人。

主要武器:

舰首30cm中子光束炮12门;

舷侧(单侧)副炮10门;

舰载机:王尔古雷战斗艇40架。



“尤典海姆”的首战发生在“三千万大远征”的后期,其时本舰所属的坎普舰队正与同盟军第十三舰队展开正面对决。虽然在整体舰队战斗中坎普舰队始终落于下风,但战斗机王牌飞行员出身的坎普在与同盟军第十三舰队的空战中却小占了一点便宜,令后者两名王牌飞行员阵亡。

在帝国内战中,“尤典海姆”所属舰队不出意外地立下了不少战功。

宇宙历798年,帝国历489年1月至3月间,坎普上将与缪拉上将一道主持了秃鹰之城要塞的改装工程,此后两舰队携移动要塞秃鹰之城便出发前往进攻伊谢尔伦要塞。在战斗的前半程中,“尤典海姆”并未参加战斗,而是坐镇后方指挥。但在得知同盟方面的援兵已从伊谢尔伦要塞的另一个方向赶来时,坎普还是决定亲自上阵。

可惜的是,在杨威利的舰队运作下,坎普舰队在舰队战中损失惨重,不久之后便败局已定。在万般无奈之下,坎普被迫启用驱动移动要塞秃鹰之城与伊谢尔伦要塞相撞同归于尽这种招数意图翻盘,但这也同样在杨威利的预料之中。

原本来讲,秃鹰之城上的撤离工作还算是紧张有序,但自从杨威利舰队的两次齐射将要塞的一部引擎击毁使其因动力失衡而开始翻滚之后,要塞内部就彻底陷入了混乱。不久之后,伊谢尔伦要塞的守军用“雷神之锤”主炮给予了秃鹰之城最后一击,于是这个移动要塞连同其上未及逃生的帝国军一道灰飞烟灭。停靠在秃鹰之城要塞军港中的“尤典海姆”的命运自然也没有例外。

“要塞对要塞”战役中的“尤典海姆”
停靠在秃鹰之城要塞港口的“尤典海姆”
随着秃鹰之城要塞的爆炸一同毁灭的“尤典海姆”,在这艘战舰沉没之前坎普上将就已经阵亡了



原内容出处见链接,有错漏之处欢迎指正:

https://gineipaedia.com/wiki/Category:Imperial_vessels

https://asahiwa.jp/g/


旧版银英动画考古——帝国军其它旗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