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大学实质讨论
山河大学的出现意在表达对于教育现状的不满以及对于接受大学教育的强烈愿景。 大学教育可以预见的并且显而易见的与社会脱节了,也就是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大学教育的要求,并且这种情况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存在并且持续加剧。 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体现在:普及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让更多人有了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和愿景,但由于大学教育从诞生之初直到现在都属于精英教育的集中表现形式。故而第一个方面就是大学教育的本质中精英化与有愿景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群体数量巨大之间的矛盾。大学扩招给了很多人一个上大学的机会,然而国内大学招生名额仍然是不足的,可以说,有一大半的人是必然无法接受大学教育的。 其次: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在当下难以解决,表现在出了社会矛盾加剧与社会问题增多,反映在教育上面,就集中体现在应试教育和大学教育上。应试教育是一种手段,一种教育模式,而这种模式下,本来教育水平无法达到的程度会通过“填鸭”的方式人为的呈现出来。应试教育之根本就是其目的性,其唯一目的即让本来无法接受或者无条件接受的学生可以接受到大学教育,但由于大学教育要求是跟随社会变化的,应试教育却并不会跟随大学教育变化。这是由于高考成为大学招收学生的最重要最核心途径,而高考却又要考虑到中小学教育,向中小学教育让步,也就不得不使整个高考制度被迫反向服务于应试教育模式,故而第二个方面即应试教育对整个教育体系的绑架与其进一步对大学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下,大部分中小学并不会关心学生本身,而是关心高考,故而大部分学生是不具备接受精英教育的条件的,甚至不具备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大学长期以来不得不接受这种教育模式下出现的学生,也就导致其必然与社会脱节。 再次,在中国大学教育的定位一直不明确,为大学教育与社会脱节推波助澜。古代中国一切教育完全都是为了政治服务,即稳定封建统治者和统治阶层统的统治。这在民族文化上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即教育并不服务于受教育的人本身,而服务于一个其他目的。这个目的在古代较为明显,在现代即新中国成立以后,其目的为人们所漠视,然而却长期存在,忽视这一现象去谈问题是必然出问题的。其目即服务社会建设。当然,我们讲:人离开社会即不称之为人。社会本质是一种关系总和,是社会主体即人与其他社会主体或衍生集体产生的关系总和。故而目的上服务于社会即服务于人,但由于其服务于社会的目的与教育行为发生过程之间存在偏差,使得实质上教育目的呈现出了单纯为部分关系即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服务。故而第三和方面体现在大学教育本质不明确。 大学教育脱节于社会,则必然被要求改变,然而其发展方向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未有了解和理解。个人认为发展方向必然不允许出现这些现象:原地踏步、故步自封,依靠优质生源和深厚底蕴“吃老本”;盲目跟从、人云亦云,风往哪边刮,人往那边倒;大规模生产、千篇一律,搞出一大批统一格式的“工业制品”(夹带个私货:衡水模式害国害民,赶紧扬了吧!)。 个人认为,发展方向主要由两个:社会化或者再精英化。社会化即指进一步大规模扩大招生名额,同时将高中教育划归普及教育,助推大学教育扩大化及高中教育全民化,以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巨大需求。再精英化即指,要求大部分大学减少招生名额,并且改变专科学校现状,使得高中学生毕业后的途径选择多样化,同时将大部分职业必要技能作为重要科目加入到中小学教育中,进而满足社会对于不同人才种类的需求,既不过剩,也不缺少。 以上均为一家之言,有意见望理性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