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书摘)

2020-07-12 13:00 作者:春风频动处  | 我要投稿

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

武大郎玩夜猫子——什么人玩什么鸟

自古以来,杜鹃鸟的鸣叫声在文人的作品里经常代表一种悲凉、寂寞、忧伤的意象。无论是李白赠别友人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还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就连苏东坡也不免写过“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满怀着对时光流逝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每当我们在诗词中读到“杜鹃”“子规”“杜宇”“蜀魂”这些字眼时,一股巨大的忧伤都会从心头泛起。

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也。

楚国诗人屈原在《九章》中就用“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一句表达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

狐狸留给古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它的狡诈多疑,郦道元编著的《水经注》记载,冬季河水冰封以后,多疑的狐狸一定会先俯下头,听清冰下没有流水声,确定河冰厚实以后,才肯过河。后来人们就用“听冰”或者“狐听”来表示处事慎重,比如说五代诗人韦庄在《雨霁晚眺》诗中写道:“卧草跧如兔,听冰怯似狐。”当然了,我们人类想要猎捕狐狸,同样也很不容易。所以在《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故事里,人们才塑造了一个聪明伶俐的狐狸形象。

我们仍然在用“燃犀”来比喻明察秋毫、洞察奸邪。

悲切意境的象征:

不过蟋蟀的叫声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一种悲切凄婉的声响。

蟋蟀这个悲切意象还因为它的形象,往往和秋天联系在一起。因为蟋蟀喜欢在秋天开始鸣叫,所以它在古代又被称为“秋虫”。据郭沫若老先生考证,甲骨文中的秋字就是一只蟋蟀的形象,不信就来看图中的第一个字,那个长着两根小触角和翅膀的小虫子,简直惟妙惟肖。而在中国古代文化里,“愁”从来都和“秋”绑定在一起,因为在这样一个万物萧索的季节里,所有的愁绪都会被加倍放大。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书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