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史考点 | 战时中国电影(1937-1945)五大考点

2022-12-25 21:39 作者:研必果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战时中国电影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时期的中国电影状况。在日寇的侵略下,帝国主义的殖民下,社会经济动荡的情况下,电影持续发展着,由上海辐射到全国各地,不再是30年代上海一枝独秀的场面。但由于战争殖民等因素,中国电影呈现极端复杂的局面,电影开始出现地域性的分区,分为四个区域“上海孤岛”、国民党统治区、沦陷区、共产党根据地。

一、上海孤岛

上海孤岛指的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的苏州河以南的外国租界由于西方人的原因,没有被日本占领,能继续拍片的区域,在商业片的氛围下仍出现了一批优秀影片,故被称为孤岛奇观。

(一)背景

1、战争让社会动荡、生活苦难加剧,人民需要电影作为情绪发泄的出口。

2、虽为租界,但租界方迫于日方势力,处境尴尬,对影片审查制度严厉,使得商业片称为倾向。

3、投资商们看到商业机会,加大了对商业片的投资,促进了商业片潮流。

(二)特点

1、对30年代的优秀影片的重拍片如《神女》等,都不如前作。

2、古装片再次盛行,一由于有商业市场,一由于可以在古装外衣之下隐晦的反映现实。代表是卜万苍导演的《木兰从军》张善琨导演的《明末遗恨》等,都是借古讽今之作。

3、商业片的类型活跃,是20年代以后的第二个商业片活跃期。有言情(《离恨天》吴永刚)、喜剧(《王先生吃饭难》汤杰)、恐怖((《麻疯女》马徐惟邦)等多种片种。

4、有少量直接反映孤岛生活的影片(《女子公寓》陈铿然)

5、由于战争的影响和创作道路受限,创作人员的流失,商业片的题材限制,影片质量良莠不齐,两极分化严重,没有宣传汉奸意识的影片。

(三)影响

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第二个商业影片活跃期,但从整体上看,相比起三年的中国电影在艺术性上是停滞甚至落后的。

图片

二、国民党统治区

简称国统区,指的是抗战时期由国民党统治的区域(成都武汉重庆)拍摄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电影。

(一)背景

这里的创作人员多是由抗战爆发后从上海撤回后方的一大批进步电影工作者组成的,主要拍摄的抗战宣传影片,目的是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教化民众。

(二)特点

1、由于经费紧张、战事骚扰、胶片紧缺,故影片制作质量受限,但由于不用考虑商业因素,在创作上便不像孤岛电影一样受限,可大胆直接抒发抗日反帝国主义侵略的口号与思想。

2、采取在农村巡回放映的方式,主要面对对象为工农群众,故影片力求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结构完整、影片的剪辑节奏和人物动作也相对放慢。

3、影片真实性、记录性强,为了表现战争真实性,多插入记录性镜头。

4、主题和取材有高度现实性分四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我们的土地》史东山、歌颂战士的英勇《八百壮士》应为云、反映民众的团结斗争《中华儿女》沈西岑、表现战争对人灵魂的洗礼《火的洗礼》孙瑜。

5、创作集中在1938年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在这之后基本停滞。

(三)影响

是战时电影的主流,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

三、沦陷区

指的是抗战时期孤岛消失后的上海(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以后)和长春,在日寇控制下的电影格局。

(一)背景

1937年日寇在长春成立“满映”,又在北平成立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沦陷以后,又在上海成立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

(二)特点

1、长春以以华制华为目的,用电影进行战争宣传、愚昧民众、文化侵略。

2、长春主要拍摄愚昧大众的“娱乐电影”和为战争服务的“启民电影”。

3、上海的局面得以一定孤岛时期的维持,拍摄了大量商业片,但是也是为日本服务歪曲历史的如《春江遗恨》。

4、上海有少量借民族传统文化抒发爱国情怀的名著改编电影如《红楼梦》。

(三)影响

长春地区受日本电影影响较深,和中国传统电影文化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也因为赤裸的文化宣传嘴脸而受到大众的唾弃。上海则是一种表面上的嘉繁荣,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一部分,在艺术成就上也就远落后于30年代的中国电影。


图片

四、共产党抗日根据地

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的一影片拍摄格局。

(一)背景

早在1937年就在陕甘宁边区筹备并与1938年建立了“陕甘宁边区抗敌电影社”,为建立人民革命电影事业做准备。

(二)特点

1、发展比较慢,创作题材比较局限,主要拍摄的是反映抗日战争和根据地人民生活的纪录片和新闻片,《延安与八路军》。

2、与1938年建立了中国共产的的第一个电影机构“延安电影团”,全称“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拍摄了大量珍贵战时资料。

3、以坚持党的文艺方向、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打击敌人为制片主要目的,拍摄了战时陕甘宁和延安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的照片。

4、巡回放映了十几部苏联早期优秀故事片。宣传了外国电影艺术。

(三)影响

留下了大量战时的珍贵影像资料,为战后人民解放区电影事业的建立和开拓打了基础,引入介绍了一定的外国优秀电影。

五、战时电影总结(评价)

战时电影的各个区域,与30年代的中国电影比起来,艺术都显得粗糙许多。这有战争的影响、商业片的制约、市场形式、创作力量分散、制作技术条件的限制等多方面的因素。让中国电影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甚至是倒退,也拉大了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差距。但是就像刀的两面,我们也要看到这里面蕴含的正面力量,也即大量电影创作者深入抗日根据地,与抗日斗士和民众深入接触,了解到战争的真实的一面和人民的苦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论的引入,大量抗日戏剧和抗日话剧的的高涨;这都为提高艺术家的创作修养,完整创作理论体系,为创作提供真实深入的体验和素材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战后中国电影的腾飞,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起跳的。


影史考点 | 战时中国电影(1937-1945)五大考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