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不下雪的星球

2023-09-03 19:01 作者:梦想地平线  | 我要投稿

本文将同时发布在B站和豆瓣@地平线之梦 。本文授权微信公众号@星知共读 转载。

本文中的气候状况根据CMIP6数据集中的CESM2模型在最极端情况下模拟而成,未必具有现实意义。该模型中,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7℃。大量细节为虚构想象,可能存在不符合科学与事实的错误。

不下雪的星球:如果没有强制力量减缓温室效应的加剧

一 早春 渔港黄昏·斯塔万格

奥列夫很焦虑,因为自家代代相传的事业就要败在他手中了。

自从19世纪建立第一座沙丁鱼罐头厂开始,斯塔万格就依赖鱼类加工、海洋运输和其他重工业发展。奥列夫的祖上就是在这座城市迅猛发展的时期移居此地,并世代从事渔业的。北海油田枯竭、斯瓦尔巴山脉的树木砍伐到最低限度后,这座城市的产业便只剩下了它最初创建所倚仗的渔业。

奥列夫从海洋学校毕业后,就早早接手了家族产业。奥列夫那时了解到北海渔场是一对寒暖流交汇所产生——究竟是当时的洋流模型太粗糙,还是在气候变化之前情况就是这样单一呢?随着北大西洋暖流的减弱和乱流的增加,洋流变得无迹可寻,渔场也就此没落。新仙女木事件后,奥列夫的家族企业彻底无以为继。

夕阳西下,暖风吹拂在奥列夫身上。他坐在海边,望着成片无人居住的旧房屋,想象着斯塔万格昔日的繁盛景象。

一个家族的悲剧、一座城市的悲剧,同时也是一个物种的悲剧。

二 春 后现代亚特兰蒂斯·威尼斯

眼下的状况使列奥纳多感到很新奇。他已经随教授和其他同学考察过意大利地区的许多遗址,但没有一座像威尼斯这样独特。此刻他们正乘坐快艇,从海上直接驶向曾经的圣马可广场,考察圣马可大教堂的遗址。

这一天早些,他们参观了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原本位于一座小岛上,现在已经被水淹没。博物馆新修的门位于原本的二楼,需从室内前往一楼。一楼已经被水淹没,参观者要身穿防水服才能进入,展示的是过去一个世纪中威尼斯尝试自保的努力。然而海平面不断上升,城市的地基却不断下降,所有努力最终都是徒劳。

接下来列奥纳多又随行考察了凤凰歌剧院,然后在自由活动时乘船往北方,参观里亚托桥和黄金宫,以及曾经的城区。只有在主干河道两旁,才有零零星星的商铺在营业。游客并不多,也不知道还有多少户人家坚守在这里,列奥纳多很难想象这座城市繁盛时的样子。临走的时候,快艇载着同学们到达叹息桥下,教授介绍说这是古代被宣判死刑的犯人最后回望一眼城市的地方。列奥纳多不禁回望了一眼这座被宣判了死刑的城市……

心里发出一声微微的叹息。

三 初夏 巨鲸遗骸·上海

黑云密布,海浪滔天。今年侵袭长三角的第一场台风将要来临。在上海的天涯海角——南汇嘴,汹涌的海浪拍打着金属巨鲸,越过海塘直扑陆地。

巨鲸还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被建造的。千禧之后,人们在南汇一角填海造出的陆地外围修建了防洪堤,命名为世纪塘。巨鲸在那之后不久被建起,一同修建的还有安置它的南汇嘴观海公园。

然而世纪塘并没有支撑下来一个世纪。海洋的温度一年比一年高,台风和风暴潮也因而一年比一年凶猛和频繁。世纪塘没有圮塌,但不断上涨的海水借着风暴越过它淹没后面的陆地却逐渐成了常事。

后来人们在世纪塘的后面修建了一条更加高大的堤坝,保护沿海卫星城不受海浪的侵袭,留下巨鲸和世纪塘直面滔天的海浪。尽管是由不锈钢修建,但一个世纪的时间过去,在海水年复一年的侵蚀下,巨鲸不确定自己还能支撑多久。

希望是在真正的鲸鱼灭绝之前。

四 初夏 春城·新西伯利亚

同世界大部分地区一样,西伯利亚草原上的气候环境在过去几十年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过与其他地区不同,新西伯利亚城的气候得到了改善,并且已经连续多年被评为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曾经的苦寒之地变为宜居的春城,远东共和国的首都新西伯利亚接纳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气候难民。与一般难民不同,这些气候难民往往十分富裕,他们还有一小部分在北半球的冬季会回到自己原先生活的地方。每年初夏,便是这些人从世界各地来到此地的时节,同时还有大量的游客前来旅行、度假。

新西伯利亚因巨额的财富输入和源源不断的服务业需求而迅速发展,到世纪末已经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各种肤色、说着各种语言的人汇聚在此,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躲避糟糕的生态环境。这座首都和它所属的国家一样,以多元、开放的国家精神著称,尽管造就了这种精神的,是更大范围内人类文明的灾难。

因悲剧而伟大的城市,当代最讽刺的对比。

五 夏 干渴地域·巴士拉

有那么多城市都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消失了。所以,多巴士拉一座不多,少巴士拉一座不少。

处于前两河流域的下游处,巴士拉是典型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受害者。孟加拉湾和地中海的海风也无法为燥热的东北阿拉伯带来降温和降水。如今,阿拉伯的学生听说这里孕育了古老的苏美尔文明时,一定会心生疑问,因为曾经的新月沃地已经被火热的太阳烘烤为了不毛之地、一座位于人间的干渴地狱。连日直逼50摄氏度的高温越来越常见,降雨却一年比一年稀少。

复兴主义阿拉伯的伟大理想可以说一半毁于石油资源的枯竭,另一半毁于气候剧变。尽管阿拉伯政府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改善穷人面对恶劣天气时的处境,但还是无法阻止大量人口流向欧洲、中亚和西伯利亚,留下的人则多半贫穷且缺少教育。在“热极”巴士拉,这一情况尤为严重,阿拉伯政府事实上已经放弃了在那里维持社会秩序。没有人关心有多少人留在了那里,他们的生活如何。

就像其他巴比伦的历史一样,巴士拉的故事有一天会变成传说、变成神话,然后被人遗忘。

六 夏 一则新闻稿·广州

各位观众朋友早上好,首先我们来关注天气。受到副热带高气压下沉气流影响,广东全省近日连续遭受极端高温侵袭。各大城市连续高挂高温橙色乃至红色预警,多个城市今日午后最高温度将达到42度,广州市区有可能突破44度。

各部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维持城市运转,保障群众的正常需求。相关部门提醒,高温天气需地表作业的单位须为工人配备隔热服,且建议控制连续作业时长和劳动强度。由于热射病和晒伤导致的伤病人数快速上升,各地医院已经人满为患。在此提醒普通市民减少日间外出时间,在外出地表时应做好防晒隔热工作。

从后天起,连续的高温将有望告一段落,在南海东北部的强台风“希维尔”的外围风圈将为广东多个城市带来持续至少一周的降水。“希维尔”最有可能在汕尾一带登陆,穿过广东省后进入广西或湖南。本台提醒地下城中的市民提前做好防汛设备的检修工作,以免雨水灌入。

……习以为常的内容,不如改叫“旧闻播报”得了。

七 旱季?骤雨时至·新加坡

今天的人们读到以往的著作时,会对旱雨两季的概念本能地不以为然,因为即使是热带地区,降水也越来越不规律。虽然从整体和多数情况来看,旱雨两季的差别依然分明,但在常年的雨季连日暴晒、常年的旱季遭受暴雨的情况已逐渐成为家常便饭。

不过像今年这样在旱季发生持续一个月的降雨也是相当罕见的。新加坡的建设者不是没有考虑到城市内涝的可能。他们的解决方案之一是在地势最低洼处向下挖掘蓄水池,然后向海堤外泵水,这样做的好处是还能在雨季储存淡水为旱季所用。然而在蓄水池蓄满的情况下,连日的暴雨为抽水机带来了极大的负担,最终成片低洼城区被淹没。

唯一的好消息是随着海平面不断上升,海边的居民在过去十几年中已经逐渐向北部的山上搬迁,没有搬迁的也不敢把大量的财产保存在原地了,因此造成的损失不是特别大。

往好处想,新加坡至少没有像无数其他岛屿一样被海洋吞没。

八 秋 苔麸与咖啡之地·亚的斯亚贝巴

坐落于“非洲屋脊”东非高原之上,东非共和国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被视为是非洲自然环境最适宜的城市之一。高原抵挡住了非洲大陆其他地区的层层热浪,凉爽干燥又日照充足的环境为一些农作物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海拔稍高的地区种植苔麸,海拔较低的地区种植咖啡,这一对农作物分别构成了东非对外出口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力。

事态是从乞力马扎罗山顶峰的冰川彻底消失的那一年开始变化的。那时东非共和国刚刚成立,其成员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在分析和规划东非农业的未来。至少对于埃塞俄尼亚,部分科学家持乐观态度,因为更高的热值加速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能带来更高的产量。

不过结果表明他们过于乐观了,因为害虫从冬眠苏醒的时间提前,而且活动范围扩散到了海拔更高的地区。鸟类努力地想要跟上却失败,结果导致原本的农作物产区病虫害肆虐。

如今的科学家们已经尝试了各种方法避免害虫对农作物的侵害,但始终找不到成本低到足够大面积实践的方法。就这样,曾经的东非粮仓反而需要依赖其他地区进口的粮食,更别提失去咖啡的种植条件后对其经济的打击。

人类征服自然,还是一个遥遥无望的目标。

九 冬 冰雪旅游圣地·札幌

冬日临近,源自西伯利亚的阵阵寒风吹拂大地,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就要到了。

这一时期也正是北海道旅游业最发达的时候。除了偶尔出现的极光之外,最吸引游客的还是持续一个多世纪的冰雪运动传统。虽然近年自然积雪逐年变得罕见,但依靠在山坡上建造的人工降雪机,依然能够创造出一条户外开放空间中持续不化的雪道。世界各地的滑雪爱好者在这一时节聚集此地,享受着难得的户外滑雪体验。也有不会滑雪的旅客们从其他县市前来旅行,在雪道边上堆雪人、打雪仗。

北海道的另一个景观是有着一侧陡峭屋顶的木屋。据说在过去这是为了让迎风面的积雪不至于积得太厚。不过如今这种设计已经不具有现实意义,只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保留下来,因此建造时也不再注意朝向,作为一种地方景观被世界各地前来的游客欣赏。

很多事物变了,但也会留下很多不曾改变的。

十 冬 世界的尽头·朗伊尔城

暮色中,斯匹次卑尔根岛迎来了今年最后一次日落。下一次日出,要等到来年2月中旬。

新欧盟成立的时候,它同其他北极周围国家签订的《新斯匹次卑尔根条约》规定斯瓦尔巴群岛变得和南极洲类似,不属于任何国家领土,成为仅供科研的自然保护区。此后岛上的居民逐渐迁至欧洲大陆,朗伊尔城成为了一座科学家的城市。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朗伊尔城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可以见到真雪的地方之一。与白色的积雪相映衬的是木屋的颜色——多彩缤纷且鲜艳。在极光的照耀下,城镇显现出一种独特的景观。斯瓦尔巴大学中心就坐落在此,它拥有一台性能强大的超级计算机,用于计算细小的人为变化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宏观影响。由于大气是混沌系统,任何微小变化的影响都将无限放大,科学家们希望这种方法能逐步改善全球环境。今天是这一工程首次实践的日子,如果计算正确,某一精确时刻在某一精确位置点燃的一团篝火将在两周后为干旱的伊比利亚带来持续三日的中雨。

岛上的一处山洞中,科学家们在全球种子库的基础上建造了全球基因库,将各种物种的基因提取并保存起来,以期未来环境改善后拯救某些物种。仓库的入口是黑色的长方形,在白色的背景下,反倒显得像是墓道入口。

发生了很多事情,也有很多事情将要发生。往昔已不可谏,但愿来者犹可追。

(本节部分灵感来源自刘慈欣的《混沌蝴蝶》)

尾声 雪落在不下雪的星球上

肺叶充满这澄澈的空气

夕阳西垂 极夜就要来临

五彩的小屋 烟囱冒着热气

保留了多少远方的记忆

雪花纷纷扬扬洒落大地

街上的积雪悄悄堆积

白色的雪花 白色的屋顶

仿佛埋藏了谁的回忆

鼻尖感受这冰冷的空气

过去多少年月 已经忘记

灰色的仓库 储藏希望的基因

将拯救多少远方的生灵

雪花层层叠叠洒落大地

山坡上积雪悄悄堆积

白色的雪花 白色的雾气

似乎埋藏了谁的叹息

指尖触碰这干燥的空气

在世界的尽头 感受最后的冬季

苍茫的大海 泛起海浪几滴

是否会抹去人类的足迹

雪花飘飘扬扬洒落大地

海岬边积雪悄悄堆积

白色的雪花 白色的浪花

好像要埋藏谁的踪迹

夜空广阔 星河流转

极光绚烂 前路茫然

人类既脆弱又勇敢

明知走向灾难却毅然决然

但一定能找到办法

将悲伤化为笑颜

雪花纷纷扬扬洒落大地

小城里积雪悄悄堆积

白色的雪花 白色的岛屿

但愿不会成为文明的墓地

不下雪的星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