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明史纪事本末补遗》《明史纪事本末补编》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书末附傅以礼在光绪年间作的《跋》称:《补遗》“疑亦出其(谷应泰)手”,理由是“卷中附注……两篇乃谷书中子目”。但查班固《汉书·律历志》即有“秦昭王,《本紀》无天子五年。孝文王,《本紀》即位一年。……。庄襄王,《本紀》即位三年。始皇,《本紀》即位三十七年。二世,《本紀》即位三年”等等,《律历志》此处提到的各《本纪》,明显指《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本纪》言,而我们都知道,《汉书》和《史记》作者不是同一人。同理,也不能因为《补遗》提到事见《纪事本末》某篇目,便称两书作者为同一人。
检《补遗》六卷,记事均和后金有关,但提到后金均称“建州”,甚至涉及努尔哈赤、皇太极也只称“建州主”,绝不与《纪事本末》中“我大清”同,可见两书作者写作心态的区别,这种区别断不可能是傅跋所谓“恐有嫌讳,授梓时始别而出之”就能够解释。六卷读毕,总觉作者有心向明朝的心理。但书中提到崇祯帝则称“怀宗”,又可见作者是依了清廷主流说法为准。
据此大胆推测,本书非谷应泰所作,可能是中晚清时期文网渐弛,某人抄录前朝史料稍作改动而成。作者写此书大概确实是为了补《纪事本末》在辽东叙事方面的严重不足。
--------------------
《明史纪事本末补编》,作者明末清初彭孙怡。本书五卷,体例颇不似纪事本末体,更像个人笔记,按己心情抄录材料而成,《西南群蛮》《宦官贤奸》两卷尤其如此。记事也有不少与《纪事本末》《补遗》重合,区别在于某些细节有些微出入。如《西人封贡》一卷就与《纪事本末·俺答封贡》《补遗·插汉寇边》有大量记事重复。
书末孙毓修跋,称此书名为《明朝纪事本末补编》,且特意讲明理由,不知书局附录此书时,为何改为《明史纪事本末补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