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4.3生产界的重镇:吉田善哉与和田共弘
节选自《日本競馬 闇の戦後史》,讲谈社+α文库,2007年出版。
作者渡辺敬一郎,系日本著名赛马评论家大川庆次郎的学生、原赛马报纸《德比news》编集长。
以下内容不代表楼主观点

第四章 ライバル対決の歴史
第4篇 生产界的重镇:吉田善哉与和田共弘

改变日本的生产界
无论从哪个国家的生产界来看,每个时代都有人可以被视作中兴之祖。比如因拥有意大利的巨匠、凯旋门赏马リボー【Ribot,里博】等“马”才辈出而闻名的马主兼生产者,Federico Tesio【费德里科·泰西奥】。
在日本,昭和时代的生产界也出现了可以与泰西奥匹敌的枭雄,其为社台牧场的吉田善哉(平成五年【93】逝世)和象征牧场的和田共弘(平成六年【94】逝世)两人。他们共同实践着各自的道路,互相竞争,都以马主兼生产者的身份,从昭和30年代开始牵引着日本赛马,时至今日,其描绘的轨迹仍鲜明地遗留在赛马界。
吉田善哉,是出生于北海道白老吉田牧场的三子。昭和31年【56】,他带着8匹繁殖牝马独立。7年后的昭和38年【63】,他就到达了最佳生产者的位置。之后除了昭和48年【73】以外,他一直独占鳌头。
和田共弘比吉田小两岁。象征牧场是其父亲和田弘一郎创立的,和田共弘完全继承了它。
和田家是在岛根县的三瓶山畔拥有产业的大资产家。被马吸引的弘一郎,战前在北海道和千葉开设了牧场。和田共弘是名门子弟,出生后与年轻时所处的环境比自己开拓的吉田更好。
两人出生时间相近,活跃时代叠加,是命中注定注定的对手。
他们对赛马有共同的认识。昭和30年代,两人都有了【对种牡马来说,最重要的是速度,日本的赛马应该形成活用速度的比赛体系,同时还要推进国际化】这样的革新性思考,并付诸实践。
在当时,日本的赛马体系是以厩舍关系者为中心,中央竞马会内部也立志于长距离赛事。德比是殊荣,天皇赏3200米是最高峰,另外,像钻石锦标、长途马锦标等这种,都是当时很重视、现在已经边缘化的赛事。
两人排除了这一倾向,认为速度才是赛马的神髓,并以此为基础向世界输送生产马。基于这一信念,两人进口了一些名留后世的大种马。和田是帕索隆,吉田是北味。


在牧场的面积、生产马的头数等所有方面,吉田的规模都比和田大,但在进口种马中领先一步的是和田。
帕索隆送出诸多优秀产驹,让和田成为了1985年达成七冠马的鲁道夫象征、这匹史上最强马(当时的评价)的马主兼生产者。

第二年,天狼星象征赢下德比。连续两年送出德比马,和田的春风得意肉眼可见。
吉田一定很懊悔吧。尽管北味超过了帕索隆、从昭和57年【82】开始就成了最佳种牡马,但是没有德比马这个大招牌。
直到1986年,北味产驹的戴拿格列佛赢下德比。
当时,我就在吉田附近。当戴拿格列佛奋力冲向终点时,吉田站了起来,用拳头猛敲身前的桌子,高声尖叫着。
啊,即使是这样的大佬,赢了德比也会这么兴奋。我专心看了一会儿吉田,而不是马。
这两人自信满满、政策相同,但性格不同。吉田是即物的、现实的。和田是诗意的、浪漫的。
看他们的胜负服就知道啦:
和田(象征)是绿地插入一条像“タスキ”的红线【タスキ,可能是指汉字中的“襷”】。这是中国诗人王安石所说的“万绿丛中红一点”,也就是绿野中开着红花,完全是诗人所描绘的意境。
另一方面,吉田(社台牧场)使用黄色和黑色的竖条纹,单纯是因为这类颜色最显眼。

吉田=社台席卷赛马界
对于美国和欧洲,两人的想法偏差很大。这不仅仅是兴趣和喜恶的问题,可以说是秉持的赛马理念的不同。
吉田关注美国赛马的速度,计划进口美国种马,并且对美国的肯塔基德比很有兴趣。
和田的浪漫想法则以欧洲为志向,想引入欧洲的种马,并将爱马的最高目标定为巴黎的凯旋门。
吉田的北味,和田的帕索隆,就是根据两者的不同想法进口到日本的。
像这样,两人的改革路线改变了日本的赛马。但在他们去世的平成初期以后,又是以怎样的形式保留着呢?
结果是吉田=社台的完胜。
北味超过了帕索隆,从昭和57年开始,成为了年度最佳种牡马,在那之后则由吉田进口的真实社台、托尼宾撑起大梁,然后从平成7年开始,进入周日宁静的时代。
他们的产驹席卷了日本赛马。
象征牧场方面,吉兆在平成14到15年,连续绽放了年度代表马的烟火。但如果从历史的潮流来认识的话,这仍然是社台的时代。
如今继承社台产业的是吉田三兄弟,特别是长子照哉。他的品味、看马的眼光都很好,周日宁静的进口,事实上也是照哉的决定。不管是托尼宾还是周日宁静,都是由照哉主导进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