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和“中”的理解

2021-08-13 22:57 作者:凤月临  | 我要投稿

“一”:唯一的一个存在,

“一”,抱一、守一、归一、等等。凡是说起,都是说这个意思。

并不是说,其他二三分化,不重要,而是归元也就是归一,才是填补自身“灯油”的方法,二三的分化只是在消耗,消耗的同时又强化了消耗步骤。

/////例子:比如跑步,虽然跑步能强化心肺,强化身体,但它是有限度的!不是身体有限度,而是“灯油”真正的能量有限,所以有很多经常锻炼的却突然死去。虽然他们的肌肉力量,心肺功能都加强了,这对生命存活是有意义的,但是同时也加强了心肺对生命能量的消耗,比如细胞的分裂次数。这也是跟癌细胞不同的地方,正常细胞而言,外界消化而来的能量是无尽的,但细胞本身能量得不到充养,那就那数量来换,死一波,换一波。


具体做法:简单是很简单,就难在难以控制。

生活中经常出现,就看你留不留意,留意过,那容易些。

《抱朴子.至理》“是以遐栖幽遁,韬鳞掩藻,遏欲视之目,遣损明之色,杜思音之耳,远乱听之声,涤除玄览,守雌抱一,专气致柔,镇以恬素,遣欢戚之邪情,外得失之荣辱,割厚生之腊毒,谧多言於枢机,反听而後所闻彻,内视而後见无朕,养灵根於冥钧,除诱慕於接物,削斥浅务,御以愉慔,为乎无为,以全天理尔。”

1/抱朴子说的,就是“遏欲视之目,遣损明之色,杜思音之耳,远乱听之声,”


2/专气至柔(呼吸缓慢,且深,且悠长,且无声音,且身体放松)

3/呼吸缓慢,专气至柔,来让身心平静得到:“镇以恬素”的恬素(安静且舒适怡然)

4/用此时的安静平和的心态,来做到:     遣欢戚之邪情,外得失之荣辱,割厚生之腊毒,谧多言於枢机,”(把荣辱,邪念,等等祛除心头)

5/如此,心灵只就一个“我”在,“我”安在于此,得到心无杂念,心无杂念后,无思虑,而后,就是归一境地。

吾得归一境地,天地理无邪碍而显现于吾身中。如此得养。


《金刚经》“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所谓不住布施也是如此,并不是指人的三六九等,“佛”于虚空中存,亦是归一之理。言语不同,描述不同。

1/佛经说的是直接说的那几个根本,色,声,香,味,触,如是修炼到可以断绝,最终修到想断就断,随心所欲的地步。

2/做到可以断绝,即可浮现“我”处于虚空(不用执着,只要本段1/做到就可自然出现)

所以后文,佛说虚空不可思量,可思量者非真境界的虚空,而是你所想而成,可能是眼界(眼前黑暗),可能是脑内幻想,这都不是自然出现的,都是牵强附会的想象,非真境界。

《心经》“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

这段也是在说这个,心经是个总结。归一而已。

可以参考我之前的《心经》解说!

1/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做到后,不要看眼界,不要执着于,意识界的想象。

2/后边是在说,永恒,也就是虚空中出现的“我”可参考楞严经第一个故事。这里无关不细说了。

眼耳鼻舌身意,声香味触法,都是二三化生,的用。只有归一,才能返还。逆嘛。



这种关于一的论述还有很多,只是列举了三个,说法不同,但都围绕六识。

“中”: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为中。就是字面意思。

你仔细观察世界,处于中间的,永远是最重要的。

所谓中,那就提《中庸》,儒家养性的跟道家说的都一个事。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是不是看着论述方式都差不多?

一跟中,其实是说的一个事。“一”是直接说名字,“中”中间,是说位置。张三站在舞台中间。

“一”=“张三”

“中”=“舞台中间”

1/存天理,灭人欲,并不是全灭掉,灭的是“欲”,欲,贪欲也!

灭不正之欲。过于喜,喜之欲也。(【心】神有余则笑不休《黄帝内经》),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制化乃生!神有余,那就是,身体不能制衡运化,处于动态平衡。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一修行,喜怒哀乐,不发,则神气不化喜怒哀乐,神气自然就是归中,归中,神气自然得养。


2/致中,且平和,那身体就会得到神气充养,气机也会正常,各种能量该去哪去哪(天地位也)。

这就是中的道理。

一,和中,是一样的道理。

多多实践去静心体悟,你就会发现书上说的没错。静静地去试试吧。


“一”和“中”的理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