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移花接木事件带来的感受
其实当了解到洛阳有人抵制长安三万里的原委之后,我内心是有一些复杂的,在和B站网友辩论对线的时候,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因为当我把李白和大唐帝都联系在一块的时候,第一个想起的竟然是长安(提起大唐帝都就是长安 虽然知道迁都洛阳 但是有时候联系不起来),这是我一个历史知识浅薄的人犯的错误,但不是一个打着传承文化的旗号来宣传的电影主创团队应该表达的故事。
大多数人的历史知识都是碎片化的,没有系统性的深入学习,再加上记忆淡化,很容易被一些影视作品给加深印象,影视作品的传播力度比书籍大的多。
就比如提起大唐帝都,我潜意识里只会想起长安,但是我知道当时武则天迁都洛阳了,再比如如果一个人跟我提起李白在大唐帝都干了一件事,我下意识认为就是在长安干的,虽然我明白他是在李隆基时期,但就是不会第一时间关联起来。
而我在碰到李白在哪个朝代这个问题的时候,深度思考之下就会先联想杨玉环-李隆基-武则天之后的朝代-洛阳,但是我寻常时间是不会像层层剥茧一样将洛阳和李白联系在一起呢,可能我潜意识认为又不是搞历史的,没有必要较这个真;那为啥我会第一个联想到杨玉环呢,这就像我想起狄仁杰就一定会联想到洛阳,这都少不了神探狄仁杰等相关影视作品对人的影响。
所以我认为改编历史故事时,遵循基础史事是最最基础的底线,在这个大框架下去改编,去创造你们的故事。
像不良人6的张子凡借用李嗣源的身份登基,这不就很妙吗,好的作品之所以是好的作品,是当你细细品味时,总能发现细节是经得起推敲的,推荐大家去看不良人。
恪守不了最基础的原则,就不要打着相应的旗号,就去架空背景好了,不要给人错误的引导。
电影既然宣传时主打文化传承这张牌,要举这大旗,就要承担这方面带来的责任,在我看来,你调子定的这么高,位置摆的那么正,遵循大的史事框架背景去创作故事就更应该是主推文化传承的电影应遵循的最最基础的底线,否则扯着传承文化的大旗,却没有守着应有的底线,在人看来属实是想赚着xx的钱又想立牌坊。
再者按照史事改编,不是更有历史史事来给你们这个故事背书,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和说服力吗,主创团队为啥要强行的移花接木,费力不讨好,增加自己的工作量,也经不起逻辑推敲,在我看来就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实在不能理解,这也让人容易去联想主创团队在创作过程中是不是有点不该有的小心思(PS:了解事情原委之后就有这个想法,至于为啥第一时间这么想,我也不清楚,这也让我有了打算自我剖析自身想法性格的念头)
当然如果真的是按照史事改编对你们的能力要求极高你们达不到,又或者难度太低体现不了你们的专业性,那就不要扯着传承文化的大旗,并在做出说明,何必这么搞。
"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