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中的反派人物-高纳里尔形象分析
《李尔王》中的反派人物-高纳里尔形象分析
摘 要
【摘要】在《李尔王》这部作品中,高纳里尔是作为一位个性极为鲜明的反派出现的。但莎翁笔下所呈现的她并非极为绝对的黑白分明的刻板人物。对于父亲而言,她并不是一个好女儿,不忠不孝;对于丈夫而言,她并不是一个好妻子,出轨情人;对于妹妹而言,她并不是一个好姐姐,挤兑考狄利娅,毒杀里根;对于这个国家而言,她并不是一个好的掌权者,为自身利益情爱不顾江山社稷,横征暴敛,立下苛捐杂税;对于情人而言,她倒是一个血淋淋的好情人,毒杀亲夫,陷害情敌,为其殉情;对于下属而言,她倒是一个好主子,在旁人欺负自己人时,会挺身而出给他找回公道。她聪明又奸诈,恶毒又深情。本文通过分析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文本来进一步解读这位女性反派人物的人物形象塑造及性格形成缘由,从而得出家庭教育、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相关观点。
【关键词】李尔王;莎士比亚;高纳里尔;人物形象分析。
在威廉·莎士比亚的这部悲剧诞生之前,关于这个不列颠国王李尔王(King Lear)的传说故事已经流传多年。然而莎翁的妙笔使得他最终被搬上舞台,搬上银幕,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
在这部剧中李尔王年事已高,欲将其手下的土地与财产分封给自己的三个女儿:大女儿高纳里尔(Goneril或Gonerill)、二女儿里根(Regan)、三女儿考狄利娅(Cordelia),让三位女儿各自说出心中对父王的爱戴程度。然而三女儿的诚实质朴的话语比不上大女儿和二女儿的甜言蜜语。意气用事的李尔王勃然大怒之下,将三女儿无情驱逐。但退位的他未曾想到得到了自己奖赏那片疆土与财产的大女儿、二女儿翻脸不认人无情将自己赶出家门。痛悔不堪的李尔王,这才明白自己犯了天大的错误。自己最疼爱的女儿因为说了实话被自己无情的放逐,但到最后不计前嫌来救他关爱呵护他的,也只有他这个最小的女儿。正如台词中所说的:“在极度的悲哀之上,却还有更大的悲哀。”代表着真善美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很多观众期望的结局。看似最坏的人虽然得到了惩罚但也只是后话了。因为一个人曾经的刚愎自用,听信谗言,造成过去的错误都无法挽救。
在《李尔王》这部作品中,高纳里尔是作为一位个性极为鲜明的反派出现的。但莎翁笔下所呈现的她并非极为绝对的黑白分明的刻板人物。顾城曾有言:“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是为了用它来寻找光明。”莎士比亚的用意就在于此。高纳里尔作为剧本中黑暗面的存在,与真善美的考狄利娅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大女儿的恶言恶行却更反衬出三女儿的性格美好。那事实上的大女儿真的就如他人辱骂的那般可恶到一定境界了吗?代表着真善美的考狄利娅就毫无令人指摘之处吗?也不尽然。这部剧目里所有人并非绝对的黑与白。
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与他的家庭环境影响非常有关系。从剧本中高纳里尔利尔说的“他一向都是最爱我们妹妹的”可以看出来,身为父亲的李尔王是非常偏心也偏爱最小的三女儿考狄利娅的。这种无时不刻的偏爱,其实对于另外两个年长姐妹的生长环境是非常不利的。
当一个家庭环境做不到一碗水端平,感觉自己没有受到优待的孩子心中自然会生出几丝嫉妒与怨恨。这使得他们为了得到父王的宠爱,也不得不学会用自己圆滑的话术去保障自己的生存权利。因而才能说出“父亲,我对您的爱,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我爱您胜过自己的眼睛、整个的空间和广大的自由;超越一切可以估价的贵重稀有的事物;不亚于赋有淑德、健康、美貌和荣誉的生命;不曾有一个儿女这样爱过他的父亲,也不曾有一个父亲这样被他的儿女所爱;这一种爱可以使唇舌无能为力,辩才失去效用;我爱您是不可以数量计算的。[1]”那样违心的话。与父王相处多年的她们深知父王暴躁的秉性,高纳里尔也不是没有在背后与他的姐妹谈论过父王的偏心。在他们的成长环境里讨好父王是他们所要生活中非常需要做到的事情,要知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喝。
而深受父亲宠爱的考狄利娅是大概率是不需要通过这些手段来获取父王的宠爱的,从小被父王保护的很好的她因而如此天真善良,在成长中自然没有学会如何阿谀奉承,如何讨人欢心,因为在他眼里他根本不需要用谄媚的话术来取悦父王的事情她是不需要去做的,在她眼里高纳里尔是拥有的“像人家那样的一双献媚求恩的眼睛,一条我所认为可耻的善于逢迎的舌头[1]”的可鄙人物。自然在父王问询他们这几位姐妹谁最爱他这件事的时候,她说不出那一些令她心里所接受不了的话,在他心里他根本不需要也不屑于用这些来向自己的父王“曲意承欢”,没想到这一切在父王老了糊涂了以后一切都变了。
在这种尔虞我诈需要阿谀奉承才能得到好处的环境成长起来的高纳里尔对父亲的性格举止感知很是敏锐,很轻易看出了父亲的性格变化:“你瞧他现在年纪老了,他的脾气多么变化不定;我们已经屡次注意到他的行为的乖僻了。他一向都是最爱我们妹妹的,现在他凭着一时的气恼就把她撵走,这就可以见得他是多么糊涂。[1]”这便为后面的悲剧埋下了一定的铺垫。
父王被他们的甜言蜜语蒙蔽了一时,却在大权旁落后怒斥他们之前的忘恩负义,殊不知是父王之前对他们的不平等相待以及恶言相向埋下了所谓的叛逆的伏笔。高纳里尔“他年轻的时候性情就很暴躁,现在他任性惯了,再加上老年人刚愎自用的怪脾气,看来我们只好准备受他的气了。[1]”一句话道尽多少辛酸!要知良言一语三冬暖,恶语一言六月寒。最亲近的人的一句话,可能无意间就寒了一个孩子一辈子的心。
里根的台词里有言及父亲的性格“这是他老年的昏悖;可是他向来就是这样喜怒无常的。[1]”高纳里尔和里根这两位姐妹便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受父亲暴怒无常、刚愎自用、骄横跋扈的性格影响,两位姐妹耳濡目染之下的也形成了偏向父亲一般极端的性格,对待叛徒葛罗斯特决意剜其双目足以见其心狠手辣。里根跟姐姐交谈时也说到“他把肯特也放逐了;谁知道他心里一不高兴起来,不会用同样的手段对付我们?[1]”从他们姐妹俩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她们对父亲有尊敬,有畏惧,也有怨恨,她们俩对父亲的态度都是五味杂陈的。从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性格自不消说。高纳里尔便是这样的家庭背景环境下成长诞生的悲剧性人物。
不得不说,这样的环境下倒是催生了这样一个冷血无情的女政治家,有着极为敏锐的政治嗅觉:“要是我们的父亲顺着他这种脾气滥施威权起来,这一次的让国对于我们未必有什么好处。[1]”但对待感情方面又如此疯狂:宁愿英法这场战争大败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妹妹得到情人爱德蒙。
虽然在最后的结局政变中她以自刎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但她的人物故事非常值得我们探讨与深思。
真正的爱应该是相互的,反观基本被国王从小从爱到大的的考狄利娅,从小就在爱的环境中长大,日常与父皇交谈不会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自然都会用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来直抒胸臆。然而惯常用这种心态来对待父亲的他,不曾想在父亲糊涂了以后。就因为自己的实诚话要跟他断绝父女关系。但到最后当她得知父亲遭受姐妹虐待的消息他仍会念及父亲种种好,或许是童年时对他的种种宠爱,或许是那个时代所要应而的孝道,因而不惜穷兵黩武,发动法国与英国之间的大战来挽救最后沦落为乞丐的父亲。也只有这样的推断才可以自然而然的推出为什么这几位姐妹对待父亲的态度有着如此鲜明的反差。要知道爱是相互的,尊重也是相互的。考狄利娅看起来是如此的真善美,大概率得益于他无忧无虑的成长环境,但他的姐姐们则不尽然
在这样王室环境背景下成长的高纳里尔对待感情的方式已变得非常淡漠。自小缺失父爱的她其实内心会非常渴望真挚灼热的爱,因而反感于其原丈夫奥本尼对自己相敬如宾、貌合神离所谓的“牛奶般礼貌”的夫妻生活。所以当埃德蒙的花言巧语来临时,这位公主迷失沦陷在这甜蜜的陷阱里,她还以饰物赠爱德蒙作为定情信物。
沉湎于感情的女人占有欲极强,情绪波动极大,也更容易做出极端的举动来。这让高纳里尔之后不择手段不惜斩断一日夫妻百日恩,戕害自己的枕边人;不惜破坏早已支离破碎的塑料姐妹情,毒杀自己的妹妹;和她已经得知埃德蒙落败横死为此殉情等一系列极端性举动有逻辑可循。
然而不能完全说高纳里尔剧本中如有些角色怒斥的台词那般袅獍不如、一无是处。
如剧本中所显现的台词一样:“我的父亲因为我的侍卫骂了他的弄人,所以动手打他吗?他一天到晚欺侮我;每一点钟他都要借端寻事,把我们这儿吵得鸡犬不宁。我不能再忍受下去了。他的骑士们一天一天横行不法起来,他自己又在每一件小事上都要责骂我们[1]。”
这位大女儿已经受够了父亲的骄横跋扈,忍够了父亲所带来的仆从对他的随从的极尽羞辱之能事,气够了父亲手下一帮骑士的娇奢淫逸。忍无可忍,何须再忍!为防止失去自己的主政权,大权在握的她开始决意用自己的手段进行回击!她不想再遵从父亲的管束与压制。她装病回避父亲,令仆从不必殷勤侍候父亲,对父亲手下也冷眼待之,若是父亲怪罪下来也由她担着。
高纳里尔如果没有点眼色与能力也不可能有能力主政。在这场戏里,弄人作为一个智者的滑稽角色出现,他调侃地对李尔王说:“你把你的聪明从两边削掉了,削得中间不剩一点东西。瞧,那削下的一块来了[1]。”这“削下的一块”,指的便是高纳里尔。怒气冲冲的她前来指责父亲肆无忌惮有失体统,纵容蛮横手下胡闹放荡、胆大妄为、吃喝嫖赌、以下犯上,恳请父亲:“请您依了我的要求,酌量减少您的扈从的人数,只留下一些适合于您的年龄、知道您的地位、也明白他们自己身分的人跟随您”[1]。
护短又念及旧情的她也仅仅是裁撤了父亲的五十名仆人。但没想到父亲的暴怒之下回击话语如此令人寒心!一时气话,言辞如刀,也戳痛骨肉心口!这些恶毒的台词万万没有想到也是一个父亲对自己的女儿评价的话。大有他要卷土重来复仇之意。而这位深知其秉性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当然早已做好了防备的准备,这些方面的考量自然也是为了巩固自己手里的统治。
“不知道是什么人替他出的好主意。一百个骑士!让他随身带着一百个全副武装的卫士,真是万全之计;只要他做了一个梦,听了一句谣言,转了一个念头,或者心里有什么不高兴不舒服,就可以任着性子,用他们的力量危害我们的生命。过虑总比大意好些。与其时时刻刻提心吊胆,害怕人家的暗算,宁可爽爽快快除去一切可能的威胁。我知道他的心理[1]。”
当里根劝李尔王回到回到她那儿去时,李尔王情绪激烈:
“回到她那儿去?裁撤五十名侍从!不,我宁愿什么屋子也不要住,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和无情的大自然抗争,和豺狼鸱鸮做伴侣,忍受一切饥寒的痛苦!你还是劝我在这可恶的仆人手下当奴才、当牛马吧[1]。”
他开始痛骂自己的亲生女儿:
“你是我的肉、我的血、我的女儿;或者还不如说是我身体上的一个恶瘤,我不能不承认你是我的;你是我的腐败的血液里的一个疖子、一个瘀块、一个肿毒的疔疮[1]。”
李尔王就这般放弃了自己做应有的权利,被继承了他同样脾气的两姐妹赶到了街头,这才是他沦落成为乞丐的开始。但传闻早已把这一切扭曲成了另一个模样。流言可畏,就连高纳里尔自己的丈夫都看不惯高纳里尔本人这样的行径。等到那封关于父亲沦为乞丐的信传到法国的法兰西王后考狄利娅的手中,味道也就变了。这便是英法对战开始的导火索,战争一打,人民流离失所,饿殍浮尸遍野,最后法国落败,法兰西王后为救父亲身死。高纳里尔因为阴谋败露,出轨事发,情人落败也自戕殉情而去!但这终究是谁的过错?李尔王、高纳里尔、考狄利娅等等,其实都是这场政治战争的牺牲品罢了。
高纳里尔虽然在这部剧本中作为一个言辞极端、性格暴虐的反派形象出现,但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造成的后果,仍然非常值得我们去反思。对于父亲而言,她并不是一个好女儿,不忠不孝;对于丈夫而言,她并不是一个好妻子,出轨情人;对于妹妹而言,她并不是一个好姐姐,挤兑考狄利娅,毒杀里根;对于这个国家而言,她并不是一个好的掌权者,为自身利益情爱不顾江山社稷,横征暴敛,立下苛捐杂税;对于情人而言,她倒是一个血淋淋的好情人,毒杀亲夫,陷害情敌,为其殉情;对于下属而言,她倒是一个好主子,在旁人欺负自己人时,会挺身而出给他找回公道。她聪明又奸诈,恶毒又深情。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自省也!”虽然时代已经截然不同,但他们的故事仍然能让我们去思考:我们现今的家庭教育需要怎样去合理关爱我们的下一代,避免培养出像高纳里尔这样的女儿,避免像李尔王这般的悲剧发生。我们应当怎样去教育孩子们去学会孝顺老人?是要选择绝对的愚忠愚孝还是理智平等合理地去跟上一辈交流?高纳里尔这样疯狂而不理智的爱,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爱?就如莎翁在台词里提及的:爱情里面要是搀杂和它本身无关的算计,那就不是真的爱情。高纳里尔这样的血腥手段一点都不可取。历史的故事总在警醒我们:不要让这一些悲剧重演。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 李尔王[M].朱生豪,译. [EB/OL].http://www.newxue.com/lierwang,2020-11-06.
[2]郑素娟.李尔王人物形象分析[J].大观(论坛),2018(09):22-23.
[3]陶冉冉.《李尔王》人物形象解读[J].鄂州大学学报,2015,22(03):63-64.
[4]常晓丹.李尔王之女高纳里尔在中国之形象变迁[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09):176-177.
[5]李康映.错位的人伦——莎士比亚剧本《李尔王》人物形象解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9):150-151.
[6]李冬艳.男权颠覆者及男权捍卫者——分析《李尔王》中的两姐妹形象:高纳里尔及考狄利亚[J].文学界(理论版),2010(07):37.
[7]徐锐.浅析《李尔王》中的“美”[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06):76-77.
[8]丁珏.《李尔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1):157-159.
[9]符玲.权力之于女人——浅析《李尔王》高纳里尔的人物形象[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8(06):74+76.
[10]张佑周.《李尔王》人物形象新论[J].龙岩师专学报,2000(02):71-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