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府的阶级性其二:阶级性和它们出人才的几率
论学府的阶级性其二:阶级性和它们(她们)出人才的几率;
对法国人来说,
英国的人才是旧贵族与学校合作培养的产物。
对英国人来说,
法国的人才是不断变迁的学府和平民百姓培养的。
以两国的文化对抗的历史看,或者海关上的制约看,
或者从两国历次战争的胜负看,
都在伯仲之间。
所以,可以反向推论出英国法国的教育出人才几率是差不多的。
斗争的艺术在于人才和物资。
因此我是否可以说,
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人比其他国家更聪明?
再看!
法国人自豪,说我们有拿破仑,但是英国有德雷克呀,拿破仑带给法国人一部民法典,德雷克为英国人指明了利益。
你看,两国的坏小子们成材率上,
也在伯仲之间。
那么曾经有一个国家充当过欧洲宪兵,也有一个国家充当过国际警察,
那么他们是否在培养人才的方面有什么特异之处呢?
笔者认为实质性的差异是没有。
现代的教育手段都基于认识世界的方法,
就像人类看事物,
用左眼和用右眼并没有多大差异。
确切地说,
如果文明分成两方的话,
那么他们的教育无非是左眼认识世界和右眼认识世界的差异。
它们都视中间的鼻梁为分界线,
怎么看自己的世界都是三百六十度没有死角的。
左眼看到的东西偏左,右眼看到的东西偏右,
鼻梁在中间,
它不则声,
它像死的呀!
可是,分明又在出气。
谁来给不同的眼光评评理呢?
好了,只是打个比方。
对于主体民族国家的学府来说,他们没有语言的包袱,
重点在母语,母语的重点在自己国家的文学,
比如,
我国的适龄儿童,这些孩子们甚至还没认几百个汉字,就
在学校里要背诵唐诗宋词。
对于复杂民族国家的学府来说,
他们是有语言的包袱的,
比如比利时,一半人讲弗拉芒语,一半人讲法语,
这边重视传统,那边也不甘示弱,
成年人知道争执起来没有意义,可是年轻人不是这样,必须见个高低,
所以有时候小伙子们的认识之争甚至要分个死活。
民族性固然可如贵,但是到了管理层的人就十分头疼了。
他们要保持学府的民族性,因为那是其文化特色,
他们又要避免内部的冲突过激,
最不愿意看到斗殴的事情,
所以有的时期管理者索性把他们分开两个校区住,不见面了事。
(这不是一个校长说了算的,需要议会过问)
那么是不是说法语的学生就高人一等,说弗拉芒语的学生就低贱呢?
他们也许会因为两个吃得不同、或者住的不同而争执,
但是距离拉开了,
美丽比利时学府诞生了。
那么毕业以后,进入公司两个语言区的职员是不是也有必要分不同工作区?
看到这里,
他们大学分开校区的做法只是“搁置矛盾”和无限期地拖延时间了。
在未来的某一个敏感的时间点矛盾可能还会爆发出来。
但是说到底,还是内部矛盾,需要依靠杰出的管理去化解,
或者是一种持续的、有益的文化和经济交流,
也说不定可以。
我要说的是,一个人成才,可能最需要的还是安静的环境。
安静的环境来源于稳定的生活,
稳定的生活需要先保持学府供养者提供稳定的教师配给、科研资金、好学风,
好学风是最重要的。
以前,云南讲武堂是有一批爱国军官和省府开明管理者支持创建,
他们提倡新学,摒弃八股文(请注意,不是摒弃儒学或者百家学术)
任用爱国又有专长的热血人士办学,
颇能育人:
人称讲武堂有二德,其中之一,
朱德元帅就是云南讲武堂培育的。
而同样处在困弊之中的德意志,
积蓄着自己的力量,
以期一个光明的未来。
他们从各地在选拔可用之人,
筹建柏林大学,
后来终于找到黑格尔,
并聘请他做柏林洪堡大学的校长。
(黑格尔有没有这个头衔,对今天的学者来说不重要,他的哲学史地位已经确立。)
而在那之前,
他也一直在发挥着自己的社会作用,
不仅著作丰富,
而且愿意承认自己的私人教师身份,
足见他的育人的精神。
他是个孤僻的人,
也许不够热情,就像鲁迅,
“待人有些冷”。
可是当他们去世的时候,
人们不得不承认“国家从此失去了一个人物。”
就像老艺术家魏宗万说的,
“即使作为小人物,找到你发光的点!”
他们本没有路,但是在山重水复之中,
柳暗花明,
让他们找到了路;
现而今,
有的人可能会以“成材率”为学府命题,
达到自己的目的,
就像投资人会认为某大学的老校友开发出了谷歌,
该大学的小校友就会出第二个谷歌;
有的人可能以“重复率”为尺度,
认为一个学府的老校友中出了大政治家、大文豪,
那么它的小校友就会出达官显贵。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即使是地无三尺平的广西,无论平治还是混乱年代,
不是也出了石达开、李宗仁吗?
即便是表里山河、商人多、农民多的山西河南,不也出了个二月河吗?
所以,事实证明,像我国和北美这样的大国人才济济,图书经纬千年或者数百年,
是不可忽之。
一个人依靠自己发奋图强,同样可以成才;
如果加之学府的教育,找到用心的好老师,不必有名,只要抓住机会肯努力,
更能够促进他们的成长。
所以至此看来,不论是所谓的英国贵族教育,还是所谓法国人文教育,
不论是讲武堂式的教导,还是黑格尔那样的私塾,
关键点还在学生和他所存的志气!
所以,公平的说,不论是东方人的教育,还是西方人的教育,
驱动他们的分歧者乃是物资和利益的争夺,
争夺到的利益,乃是维系一国国民现在的物质享受的需要,
也是习惯法使然。
那么也应当是各国人才的争取的一个过程,
人才生人才,
这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