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尘的心:李泛《恒古苍穹》选


本组作品选自《恒古苍穹:李泛丝路影像系列》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写道,“艺术家首先是感觉的精细,善于捕捉微妙的关系,分辨细微的差别;其次是力求明白,懂得节制,……这就能使艺术家把意境限制在一个容易为想象力和感官所捕捉的形式之内,使他的作品能为一切民族一切时代所了解,而且因为人人了解,所以能垂之永久。最后是对现世生活的爱好与重视,对于人的力量的深刻体会,力求愉快。”足见,艺术家自身因素对艺术创作影响有多么重大。情性所烁,陶染所凝。







李泛充沛丰盈的生活底蕴使他的作品时刻保持人生况味和历史厚重感。摄影有了生活味,才能拉近艺术与人距离,艺术固然是殿堂圣物,但不是少数人把玩的尤物,要食人间烟火。李泛摄影一直保持着殿堂艺术的人间味道,这是艺术品长盛不衰的基石。摄影作品有历史厚重感,是摄影师社会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的体现;当摄影师怀揣着视觉人类学意识创作,他的作品就不会单薄。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只有天才才能创造艺术。哲学家李泽厚进一步指出,康德眼中天才是“艺术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有将深刻的人生内容转化成艺术形式的伟大才能,以造成伟大的意味层。这种创作是‘无法而法’。它不能教,没有固定的法则方式,纯靠艺术家个人去捕捉从而去表现既有理性内容,又不能用概念来认识和表达的东西,创造既是典范又是独创的富有人生意味的作品。艺术家能够走在思想家、理论家的前面,最早捕捉到和表现出富有重大时代意义的课题。”





李泛的人文摄影,更多加入了个人思考与表达,在继承了古典/新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潮的精髓基础上,融合了浪漫主义艺术特质,就如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主张,“艺术不是自然的模仿,而是其形而上之补充,它崛起于自然之侧,为的是超越它。”艺术是对自然与生活的高度概括与升华,德国作家、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席勒曾将其说为生命的形式:如果只有形式,那将是抽象的;只有生命则是一堆印象、材料而已。李泛摄影正是透过形式的寻觅和创造而积淀着生命的力量、时代的激情,从而使此形式自身具有生命、力量和激情,李泽厚将其称为生活积淀。李泛有独特的审美观和东方文化底蕴,其作品也呈现出不同于他者的摄影美学。

以上文字摘自
《恒古苍穹:李泛丝路影像系列》序

《恒古苍穹》拍摄于孟加拉国,作者李泛,以他的艺术眼光与判断,深入孟加拉创作,洞察生活表象,抓取生命本质,真诚地拍摄了有情感、有温度、有时代肌理的孟加拉朴实无华的影像,结集完成已出版的《恒古苍穹》,紧抓水主线,全景式记录了孟加拉国民的生存与生活,为孟加拉发展与人类文明留存了丰富的影像档案。(定价:680,优惠价:476)

↓↓↓
在#李泛丝路影像#中阅读
历史与现代对话
地域与民族交融
研学、裂变人文摄影创作
李泛丝路影像系列图书
经典影像 精品力作
惠飨读者


终南山岳,神禾潏水,
雁塔晨曦,泛象而依。
“匠心·经典”聚合人文影像之精华
彰显触及心灵的爱与关怀的情感
铸造奉献社会的精神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