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附链接]尝试挑战全网最真假弦乐

2023-08-10 18:33 作者:萤火虫Studio  | 我要投稿

在对比了传统合奏弦乐音源和实录弦乐的区别后,我发现有如下几个要素,是能区分真弦乐和假弦乐的重要因素。(不过我不是什么专业人士,对实录的理解还停留在“听”的层面,所以可能会有很多不专业的结论。还请业内的大佬轻喷,谢谢)


1•统一

真弦乐的统一性很高,这是一种在有丰富变化前提下的一种统一。说玄学点就是“有统一的灵魂”。我认为这个因素的关键在于乐手实时演奏时,对乐曲的理解和处理而产生的“灵魂”。而音源在录制的时候,乐手对乐句的理解和处理,与实际上我们将要使用音源时所需的理解和处理往往是不一样的。所以这就导致音源声音的“灵魂不统一”。


2•颤音

真弦乐(尤其是小编制的)颤音的变化非常丰富。而音源的颤音变化要么固定的,要么就是能调,但变化很小,或者不够自然。


3•力度

与上面说到的第二点大同小异。真弦乐的力度变化非常细腻且丰富。而音源的力度变化则显得有调制感,不自然。需要同时绘制cc1和cc11来勉强还原真弦乐力度变化时,音色与音量的不同变化


4•连奏

依然同上,音源的连奏丰富程度远不及真弦乐能做出的连奏丰富度。


5•合适的编制与录音方法

当我们需要小编制流行弦乐的时候,我们实际上需要在一个录音棚里,录制大概十多把琴就够用了。而音源可能是在大型歌剧院,室内舞台,录音棚,甚至是教堂录制的。而编制可能是4 3 2 2 1,也可能是16 12 10 8 5之类的各种编制。很难确切地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编制和录音方式。这就导致我们常常用一款大编制交响弦乐音源去制作一段室内的弦乐。


根据我所了解的这些要素,我打算用叠独奏音源+模拟颤音+高度丰富地绘制力度变化曲线的方法来尽可能的接近真弦乐



关于音色方面

我这个方法,音色会有出现两个问题;

首先,我们在幼儿园就学过,声音的音色是由泛音列决定的。(当然还有噪音等其它因素)不同的泛音列排列组合出不同的音色。而泛音列中会存在一些“能量”很集中的部分,这就是共振峰。而且共振峰不会或很少随着音高变化而改变频率,因此,共振峰就成了音色辨识度非常重要的参数。

一般而言,同样种类的乐器,因为制作工艺和材料的些许不同,其共振峰会或多或少有变化,但这种差异不会很大。因此,真实的同种提琴叠加后,其共振峰也会叠加,因此不会或很少损失音色的辨识度。

但是,我实现“合奏”的方法需要调制采样的音高,这会导致共振峰也会被一起调制。所以最终我的声音叠加后,共振峰是相对散乱地糊开的。或许你现在还听不出音色上的损失,但如果我加入人声这种主奏声音时,弦乐的共振峰因为不够集中,就很容易被人声盖过去。最后听到的声音会忽然尖锐忽然粗犷,变得奇怪。

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找数量足够多的独奏音源,不使用调制音高的方法把它们叠加在一起。可惜不同音源之间隔阂太大,能满足我调制需求的音源少之又少。我目前只能实现用这两个音源叠合奏。(Native instrument的Cermona Quartet的音质很好,但是我没法正常进去调整颤音,而且它的尾音很长,还去不掉。Audio Modeling SWAM是纯物理建模的音源,质感很棒。但是由于目前建模技术还不够拟真,它的高频音色还是显假。Sample Modeling Solo & Ensemble Strings是基于采样建模的音源,它的高频相较于SWAM好很多,但是质感一般,而且我感觉连奏做得不好(声音太小)。因此综上所述,我只选了Embertone Intimate和Best service Emotional这两个系列)

然后第二个问题就是;采样本身就已经是有限的了,而我还继续把不同的采样移到同一个音高上。这就导致采样分层的密度会被稀释,使得不同音高的音色丰富度锐减。


关于颤音方面

揉弦颤音是影响弦乐情绪丰富度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大部分音源实现颤音变化都是像实现力度变化那样,直接用两个分层过渡。有时候真弦乐颤音的变化幅度有时会很精细,有时幅度会非常大。倘若音源的分层之间来不及转换,过渡就容易不稳定。所以我打算用合成的颤音来实现自然的过渡。

Best Service Emotional是没有人工合成的颤音的,所以我自己给它调了个颤音出来。

首先让音源切换到NoVib(无颤音)的长音。进到Kontakt设置里,给Tune添加一个LFO,调整参数,然后把cc2接到Mix上,这样就能人为塑造颤音了。但此时的颤音一股调制味。原因是;真实的弦乐颤音时,只改变了弦的音高,而没有改变琴箱腔体的共振。同样,还有运弓的噪音、揉弦造成力度的起伏等等因素,最终才造就了一个真实颤音的效果。而用音源实现的颤音则是把所有变量都给一起改变了,所以就产生了一种像合成器一样的声音。

为了解决这个办法,最好的方法就是添加房间混响。但是这样会有一个问题;我们原始的音色已经包含了琴箱的共振,此时再添加一个混响容易让声音糊掉。所以我们还需要其它办法。

我自己录了小提琴的颤音,然后把它导入到Melodyne中去,把音高偏移设置为0。然后去听出来的声音样子。我发现这个声音有点像加了合唱效果器的声音,不过会随着揉弦来回而起伏。于是我就挂了一个Kontakt自带的Choral,然后把Mix接到了cc2上,从而进一步模拟颤音。

最后,对比弦乐揉弦与不揉弦的频谱。我在某个特定的频段添加了一个EQ,然后把Gain接到刚才给Tune添加的LFO上,同步模拟。

但是基于这个方法本身的问题,以及音源本身力度分层有相位的问题,我最终调出来的颤音音色像抽风一样,比较奇怪。好在叠加后无伤大雅。

而Embertone Intimate本身就带有人工模拟的颤音(而且质量很高),那我所需要的就是调整下里面的参数,使其更加符合我的调教需求就可以了。


关于连奏方面

连奏也是弦乐逼真度重要的一环

丰富的连奏,如Slur Legato(连音连奏)Bow Change Legato(换弓连奏)Protamento Legato)(滑音连奏)等等

如果同一种连奏出现过多则会显得机械,midi化。相反,如果连奏足够丰富,例如“稍微带点滑音的连音连奏”、“轻轻地换弓连奏”等,那么音符与音符之间的连奏就会显得更加丰富。

我用到的两个音源都只支持三种连奏方式。不过好在连奏的速度是可调的,因此我能实现更多变化的连奏。


另外,我打算基于这种技术,来制作一款弦乐音源。这款音源预计将用同样的方法,叠出合奏。我预计会从不同的独奏音源里获取采样(因为没钱去录),然后自己在Kontakt里搭建一个引擎,把采样制作成音源。我将保留“丰富的可调性”,“自然地过渡”这些重要的优点,并尝试解决“音色辩识问题”,“合成器般的调制感”,“连奏的丰富程度”这些缺陷。尽量做出一个让大家满意的音源(大概

[附链接]尝试挑战全网最真假弦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