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艺谈屑——程派艺术的零散记录(十)
李丹林先生说,程先生特别注重唱生旦“对儿戏”时的风格变化。有些演员总是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宗旨与别人合作,无论和谁唱对手戏,都是一个味儿。但程先生不是。1957年程先生和杨宝森先生合录【武家坡】时,程先生曾对李说过: 唱“对儿戏”一定要了解“对手”,我唱王宝钏,那么我一定要熟悉唱薛平贵的演员的风格。比如我和谭富英合作,谭先生风格高亢爽利,那么我的王宝钏就要多强调些柔美轻灵,既突出我的风格,又与谭先生的风格不冲突而相得益彰。这次我与宝森合作,他的演唱醇朗浑厚,那我的风格就要突出些明媚清亮,这样既有互补,又都突出个人特点。我们演员唱对儿戏,对合作者的风格一定了解,并适时做出调整,不能只以不变应万变。 ——程先生的这个观点对现在的年轻演员的表演会有启发,故录于此。
过去,唱片容量有限,因此很多演员在灌唱时会改变唱法或压减唱词。比如程先生有一版【荒山泪】唱片,原来的慢板有部分被改为原板,然后再后边在转回慢板,为的就是节约时间符合唱片容量。还比如【孔雀屏】的二六“丫鬟不必胡言乱道”唱片,其实也不是全的,为了压缩时间,减了两句:公卿子弟多年少,齐到府内任选挑。其他还有【沈云英】【亡蜀鉴】的唱片等都存在删减唱词的问题,如果舞台上演唱,这个问题要注意,最好能恢复原词演唱。 【陈丽卿】这个戏,程先生演出的场次不多,后来曾尝试做大的修改,为此还加入了拆开太极剑对刺三十六式而创编的剑舞,但最后还是束之高阁了。为什么呢?王龙章老师问过吴富琴先生,吴先生讲了原因:因为程先生不擅长有“泼辣旦”风格的戏。程先生唱稳重的大青衣戏多了,连花旦戏都很少动了,何况【陈丽卿】这类近乎泼辣旦表演风格的戏呢?想想也是,剧中陈丽卿佯对高衙内的各种调戏、到后来灌醉高衙内然后将其一刀刀割去耳鼻的表演,真有阎婆惜和孙二娘的感觉。所以说,程先生后来放弃【陈丽卿】,唯一原因就是“扬长避短”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