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直-8到直-8L|聊聊SA321“超黄蜂”在中国那些事
直-8的最新改进型直-8L近日亮相于中部战区某空中突击旅机场上,从卫星画面上来看,至少有6架直-8宽体型直-8L停放在直-8G旁,标志着这一机型已经开始批量列装陆航部队。直-8L作为直-8系列的最新改型,在直-8G的基础上加宽了机体,增加了机舱内容积,在保留强大高原飞行运输能力的同时,既可以吊装火炮、轻型突击车实施快速机动,同时也实现了多型武器装备、轻型装甲单位的舱内运输。

谈到直-8系列,就不得不提到他们的前身,著名的SA321“超黄蜂”中型多用途直升机,而直-8就是以SA321为基础通过仿制及相关测绘工作,改进而来的国产版“超黄蜂”。从引进法国宇航的“超黄蜂”,再到直-8L的批量服役历经40余年,见证了我国先进中型多用途直升机研发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的艰难历史。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直-8L的祖师爷,SA321“超黄蜂”在中国的故事。

故事要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在那个困难的时期,为了日后的中国不会受制于人,打破美苏核讹诈,我国开始逐步加快战略核威慑和核打击能力的建设工作,而远程弹道导弹的研制工作是确保核武器打得远、打得准的重要一环。受到国土面积的限制,要测试远程弹道导弹的性能只能将导弹发射到数千公里外的公海,而如何在导弹发射后,快速的将测试数据舱进行回收,成为了导弹测试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国际通用的做法,也是最快速的做法就是通过测试海域附近舰船上的舰载直升机对数据仓进行打捞回收,但看似简单的工作,对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不要说满足条件的的专业舰载直升机,当时的中国就连有条件完成舰上起降的直升机也是少之又少。海军装备的直-5无法上舰,正在研制的直-7虽然能够满足要求,但面对日益增加的国际威胁,相关测试工作刻不容缓,从国外引进成了唯一的出路。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同西方关系逐步回暖,相关武器的进口也逐渐放宽,我国开始接触到国际上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先进武器装备,这其中就包括L-100、“黑鹰”等等。为了满足导弹数据仓回收打捞任务的需要,同时为我国中型多用途直升机的研发和使用积累经验,我国决定从国外引进先进的中型多用途直升机。这就有了后来SA321进入中国的故事,也为直-8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SA321的法国血统并不纯正,在研制过程中就获得了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的大力支持,SA321先后推出了多种型号包括可搭载近40人的客货运输型SA321F、装有稳定浮筒及相关反潜装备的反潜型SA321G。而我国引进的则是民用版通用运输型SA321Ja。

SA321Ja最大起飞重量13吨,为了适应舰上起降和停放需求,SA321Ja的旋翼和尾翼均可折叠,减少停放占用的甲板空间。机身采用船型结构设计搭配侧向稳定浮筒,使得SA321Ja具备较强的水上起降能力。当然我们引进SA321的首要目的还是执行打捞数据仓的任务。SA321Ja最高可挂载超过5吨的货物,飞行续航时间可达4小时,虽然其整体技术水平仍然停留在上世纪60年代,但无论对于人民海军还是测试任务来说,完全够用。

执行完打捞任务后,“超黄蜂”的使命还远远没有结束。由于国内此类直升机极度匮乏,“超黄蜂”担负起了海上警戒、测绘等任务,就连我国南极科考站的相关建设工作也能看见“超黄蜂”的身影。不仅如此,我人民海军还以“超黄蜂”为主体建立了我军第一支舰载直升机部队,标志着我国海军航空兵正式由岸基航空兵向舰载航空兵转变。

时间进入90年代,由昌飞负责仿制研发生产的直-8A开始装备陆军航空兵部队,但海军对直-8实际上并不满意,直-8的技战术水平始终达不到SA321的水平,受到工艺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直-8无论在使用寿命、最大载重、飞行速度、续航时间等方面都与SA321存在较大差距,最终海军拒收了国产直-8飞机,继续采用SA321应急。

为了满足反潜作战的需要,海军又对这些“超黄蜂”进行了改进,加装对海搜索雷达、吊防声纳以及反潜鱼雷不仅填补了我国反潜直升机的空白,也为日后我国国产反潜直升机的研制以及使用打下基础。

总而言之,“超黄蜂”的加入填补了我国中型多用途直升机,尤其是舰载直升机领域的多项空白。飞机本身给我国直升机技术所带来的飞跃远大于飞机本身的实用意义,也正是“超黄蜂”,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了世界先进多用途直升机,也为日后直-8系列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