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保宁血战:吴三桂击溃刘文秀

2023-11-10 00:02 作者:真MAX一线天道长  | 我要投稿

1651年十月初,刘文秀大军已经逼近保宁,如果保宁被攻破,那四川全省将被明军收复,吴三桂等部清军将被迫逃往陕西。


十月初二,明朝大军五万多人在保宁城外三十里渡江,十月十一日清晨“南自江岸,北至沙沟子,横列十五里,前列战象,次用火炮、鸟铳、挽牌、扁刀、弓箭、长枪,层迭里许,蜂拥薄城”参战的明军将领有:抚南王刘文秀、灭虏将军王复臣、王志奇、都督李本高、祁三省、官友才、何腾蛟旧部张先壁、总兵姚之贞等人。如此强大之兵力,对保宁可以说是志在必得。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那吴三桂先生要么卷铺盖走人,要么就永远地留在保宁,然而......


总有人说,1644年到1661年的明清战争,相比于崇祯年间的内地的起义军和官军的厮杀,战争的双方仍然没有变,只不过原先的起义军变成了明朝官军,而崇祯年间的明朝官军变成了清军。

其实这句话不完全对,因为有很多西南明军的残部都并入了大西军,比如咱们之前所说的王祥,王祥败亡之后,所部几万败兵,被孙可望全部收入营中,继续吃饷当兵,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老熟人,比如马进忠(原何腾蛟旧部)、马宝(原李成栋旧部)、侯天锡(原明朝永宁总兵)等等。这些部队有的战斗力十分强悍,比如马进忠部,也有的勉强说的过去,当然了,还有一部分战斗力相当的弱,比如张先壁部。

张先壁这个人咱们之前也介绍过,早些年打张献忠,战绩还算说得过去,到了南明时期,各个将领都开始疯狂扩军,他老人家一口气把自己的军队扩充到了五六万,这五六万人是什么水平,一目了然。


吴三桂是何许人也?虽然名声很臭,但是军事才能绝对是顶尖的,所以当他一上城墙,就发现了攻城明军的这一重要弱点,张先壁部明军“军容耀日,然未经大敌”,这种装样子的敌军,不欺负一下,实在是对不起人家。

于是,吴三桂领骑兵冲出,直冲张先壁的营垒,张部明军果然不负众望,一触即溃。灭虏将军王复臣的的部队在张先壁的后方,深刻的诠释了什么叫“一个(溃兵)卷走十个,十个卷走100个”,张部溃兵冲散了王复臣的部队,恐惧的情绪瞬间被放大,明军开始溃逃,士兵们逃到江边,却惊讶地发现原先架在江上的浮桥已经被砍断了,原来是张先壁的弟弟张先轸,害怕有逃兵,提前把浮桥砍断了......最后的结果,就是顺理成章了。

“虽逆众久经练习,畏彼峻法,尚欲争持,无如我兵勇气百倍,直斫横击,刀 箭互用,势不 可当,不逾时而尽歼数万之贼,尸僵马毙,填谷蔽山,奔 溃赴水者,不可数计,江流为之暴溢,逃遁不满千人。”


收复全川的计划,旋即成为泡影。


自此之后,虽然又被永历皇帝加封为蜀王,但刘文秀在南明政坛上的活动就逐渐的减少了。

刘文秀,字温甫,陕西延安人,张献忠义子之一,作战勇敢,直至入滇之时,仍然有屠掠之举,但颇有悔意,于是善待士卒,同时严肃军纪,王师入蜀,蜀人群起响应,重庆敌寇,登时立尽,遂起大兵攻保宁,以求肃清蜀地之敌,然最终与胜利失之交臂,五万锐卒,化为泡影,至今仍令人喟叹不已。

保宁失利,秦王大怒,几欲诛之,终而得免。文秀罢兵归云南,踉踉跄跄,冷冷清清,从者不过百余人而已。秦晋争起,文秀定国扈从天子至滇,定国善战斗狠而无略,文秀指为曹瞒之属,定国誓不悖逆,二人和好如初。


明年,秦王反于贵阳,十余万众自黔至滇,与王师交战于交 水,秦王反叛天子,不得人心,大兵呼曰:“迎晋王,迎晋王”,十余万众顷刻间瓦解,秦王领六百人降于清人,文秀追之不及。

永历十二年,清廷大兵迫近西南,定国虽勇而无略,而文秀已病重,临终上书曰“虏兵日逼,国势日危,请入蜀以就十三家之兵。臣有窖金一十六万,可以充饷。臣之妻子族属皆当执鞭弭以从王事。然后出营陕、洛,庶几转败为功。此臣区区之心,死而犹视者也!”旋于当年四月二十四日薨,天子追谥“忠”,葬于安宁曹溪寺右山,今日予未见其迹。


刘文秀起于草莽,先随张献忠,后扶明室,二十年间,转战西南各地,为国除贼,至死方休,临终之时尤以诚恳之言而谏天子,可谓智勇至诚之人矣。


四百年已过,其跃马扬鞭之姿,犹可见焉。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

保宁血战:吴三桂击溃刘文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