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二 笔记整理
绪论二医学简史部分开始有些听不懂了,论点之间关系很难理清楚,每个论点和上一个论点又相互影响,有些理不清楚。
刚才讲到了东方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就是还是回到中医学概念里面。
中国的,中医学传统文化背景很复杂。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条主线,佛,道,儒。其中道家跟儒家是本土文化,应该说那两家对中医学的影响更直接。佛家内容好像有点潜在影响,浮出来的不多。另外就是百家,诸子百家的很多东西,或多或少渗了进来。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跟农业相关的一些学科。当然你把它放到自然学科范畴也行,你把它放到古代文化也行,比如说农业,气象,物候,地理,这种对医学影响比较大。还有一个,兵法,对中医学影响很大。所以学中医学的好,不纯粹是课堂教你的医学知识,还需要那些背景知识。问题是我们这七年学下来,专门学文化背景的好像不多,只是教材里面碰到了文化背景里面的某一个知识点,可能点一下。很详细的介绍,我印象中好像不太多,可能有的学科开了选修课,这种选修课呢,是否到位还难说,因为很多人是纯粹介绍给你古代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完了假如没跟医学具体知识结合,你听了还是白听。因为你不知道它怎么用,只是知道他有这回事。其这样的教法,恐怕是不太到位。
我在……因为你们今年招生招了一个叫中医实验班吧好像,我们学校招了一个中医实验班,它要求在第二年上一门周易跟中医学,那里面会比较多系统的传统文化的东西,那个是我来上。大概应该是他们二年级的下半学期,那不知道跟你们的课冲不冲突,假如有时间,你也感兴趣,可以听一下。
最后,科学仁术跟技艺的融合性。科学这个命题暂时不讨论,因为我硬塞给你也没意思,就慢慢在后面的相关内容,我们再来评点。
另外一个就技艺。中医讲技艺,西医也讲技艺。但是应该说中医更讲究。为什么呢,西医学它自我定位成纯自然科学,那么纯自然科学讲究的是严谨性,那么严谨性跟技艺性多少有那么一点点冲突。我不能说它没有个人艺术,比如说外科医生,你那把手术刀把握得怎么样,那个就是个人技术。但中医好像在技艺方面的那个柔韧空间会更大一点。比方说针灸,同样的穴位,同样的针扎进去,为什么人家有效你没效,说法?比如同样的辩症,就算你辩的症跟我辩的症是一模一样,我开的方有效,你开的方效果不理想。其实还有一个,同一个诊断,同一个治疗原则,主方的巧妙,用的药……中药可选择的很多,中药是一个复方,排列组合,多一味药少一味药,或是同样的药物不同的份量搭配,可能效果就不一样,所以它这里的空间会更大。换句话来讲,假如把人的病治好了,做中医的成就感更大一点。为什么呢,你感觉这个方案是我设置的,那假如西医治好病它是按程序来的,程序规定你只能这样,虽然你只可以稍微挪动一下,但是这个变化不可能太大。
另外一个就是仁术。那不用讲啦,学医之前,先学做人。那么关于仁术,医术就是仁术这个命题,你们在学医古文专门有讲,大医精神,另外你们还有很多德育课,所以我这里就不讲太多了。我只讲容易把握的几个字。你说做医生怎么做到仁呢,不难,就几个字,天地良心,你做任何一件事衡量一下就行了,有没有更容易操作的咧,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这么简单。你能做到就不错了,包括做人。
下来这部分内容,有点是医学简史啦,这介绍的是中医理论怎么形成跟发展的。
先讲形成。那么中医学形成要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首先是什么呢,我把课本的顺序调了一下。其实,第一顺序应该是医药知识的积累。这是大前提,你说医药知识的积累,国外也有,中国也有,为什么好像我们会产生一个古代的医学,西方慢慢会变形变形。其实我觉得好像是跟文明是否中断,是否没落有关。你看四大古文明,现在唯一还存在的只有中国文明,其他三大文明基本上是没了。比如说古印度文明,没了,你不能说现在印度文明就是古印度,两码事啊,所以你只能说古印度文明从来没有说古中国文明,中国文明就中国文明,上下五千年,一直延续下来,那换句话来讲,我们的文明从来没中断过,其他的古文明,有中断。那既然没中断,我传承的东西会更多,这个传承的东西除了文化,其实还有个医药知识的积累。因为我们现代中医学的形成是以《黄帝内经》那本书为标志,在《黄帝内经》之前,中国人的医学实践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这经验从什么时候积累呢,你可以说原始人,甚至还可以更早,你不要说原始人,现在动物,假如有些小伤小病,动物也有自救的本能,他也不会来等死。很多动物都有一些自救本能,尽管是比较初级。但是我们已经发展到春秋战国的时候,应该说这种医学知识的积累比较丰满了,丰满了他就有一个要求,怎么讲呢,把医学经验上升为理论。你注意啊,经验是经验,理论是理论,两码事。
什么叫医学经验呢,比说说你现在民间有一些老人家,有些单方验方,用起来果然有效,但是你要他说出个原理来,可能讲不清楚,那么这种就是医学经验。但是真正的医学体系,是在理论指导下用那种经验。比如说,这个方,是清热的,这个方是养阴的,这个方是补脾的,要很清晰,它是什么原理,我才能有指导的用,这就变成了医学体系本身。
但是医药知识的积累,其实它走的路还是有不一样。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a. 直接观察法 b. 整体观察法
什么叫直接观察呢,我们用人体来举例啊。就是把人体剖开来看看你的五脏六腑是怎么样的,很多人对中医有一个误解,以为中医没有解剖,其实中医有解剖。至少在《黄帝内经》年代,中医学的解剖知识不落后于世界上的任何一门医学知识,包括西医。因为你看我们的第一本医学,应该是这样,现存的第一本医学专著是《黄帝内经》,西方的第一本现存的医学专著应该是《希波克拉底文集》,你把两本书来比较一下,我们的解剖知识,不会比他差。甚至有的跟现代的解剖知识比起来,这种比例各方面都是很精确的。这是直接观察。但可能有人有疑问,你既然有直接观察,为什么中医走走走走到后面,解剖的比重少了,他不像现代医学一样,把解剖往微观往纵深去,就是我刚才讲的那个问题,中国文明没断层,中国的医学经验积累一直在积累,好啦积累到《黄帝内经》年代已经非常丰满啦,假如这个时候你用直接观察到大体解剖,你大概只能解释一部分现象,还有很多现象你不能完满解释,那么不能完满解释你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等。等到什么时候我解剖越来越先进啦,我再回头解释这种知识,那问题,你说西医什么时候突飞猛进的,能不能猜出来,肯定是显微镜发明之后。因为你搞微观的,没有显微镜,你什么也谈不上。换句话来讲,你完全可以下个结论,显微镜发明之前,西医学并不先进。因为你走的是形态结构的东西,问题是我中国那么早就那么丰满的医学经验,我不可能知道后世会有个显微镜,就算知道我也等不起,你想想从春秋战国,一直等,等到你显微镜发明。那我没办法,这里解决一部分,剩下一部分我只能是另辟蹊径,走另外的路,那怎么走法呢,其实可以反推。比如说,我们说一个人,这样吧,比如说一个贫血的人,你最容易看就是面色,面色苍白,或是光泽,经常头晕,妇女月经量少甚至月经停了,你不需要把人剖开来看看血够不够吧。你说这是猜的,有没有猜错,那简单啊,猜完了,我用补血的方法,好了,不就反证我猜对了吗。其实完全可以用这种从外到内的猜测,就像地理学一样。比如说你真的懂地质学,你可以从那个地貌你可能大概就知道下面有没有矿产,有,可能是什么矿产。中医学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大部分。思外揣内,从外在的东西,推测内在情况,推的的过程中,推对推错,用临床实践来检验。所以这个时候,我等不起我就不等了,所以大部分就用了这个整体观察的方法。好啦,光是这样,组合医学经验需要工具,这个工具是什么呢,刚好是春秋战国年代,百家争鸣,出来很多学说。
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那么,我们就在这个学科之中,选择适合作为工具的,像什么呢,像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这种很适合呢作为说理工具,就把他放了进来,组合医学经验,就把它成为了体系的东西,所以我们就有这个古代哲学对医学的渗透这部分东西在里面,这是中医学的形成背景,跟西医学不一样。
你看你假如关注西方文明史,就发现他们的文化经常互相冲撞,融合,断层,不断在变,那么你这个变革过程中,医学在早期肯定是受影响的。当他的文明相对安稳下来了,他可能发展跟着就快。
下来是形成的标志。就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那么这本书,就算以前中国人不知道,现在基本都知道,《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
受依于一些养生的书,什么《黄帝内经养生法》《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这种现象等一下再评论,《黄帝内经》大概是什么时候的产物呢,一般的说法是战国秦汉时期,你说为什么跨度这么大,一本书,关键是这样,《黄帝内经》是由一本六十多篇那是论文一样的东西组成,不是一个医家做出来的,可以说是集体创作,恐怕跟我们现在编书不一样。现在编书是一个主编,找几个编委,然后就编了。那恐怕是很多文件慢慢慢慢汇集起来,所以这个年度跨度就大。所以这里不搞错啊,《黄帝内经》不是黄帝所做。古人很喜欢这样干的,这个叫什么呢——托名。你想想,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黄帝不可能是战国秦汉时代的人,但假如你一本书出来了你标明“集体创作”,谁看呢。所以古人也很会搞广告效应,找个出名的人放进去,引起关注,那你要出名没有比黄帝炎帝更出名了,那就黄帝吧,所以叫《黄帝内经》。当然它里面的结构导思以黄帝跟岐伯的问答形式来的,虚拟一个黄帝跟一个医学老师的问答形式来出现的。所以《黄帝内经》真正成篇章,成书,现在的考证,应该是在汉代。但是不排除有些篇章是战国,应该是汉代居多,一般认为可能是在《史记》之后。为什么《史记》这本书没记载《黄帝内经》?但《史记》之后,几十年之后,有本叫做《汉书艺文字》里面就记载了《黄帝内经》,很可能就在那里附近出来的。
《黄帝内经》现在一般把它分为两部分,《灵枢》跟《素问》,假如一般的中医学专业,《素问》影响更大,你们是针灸专业,《灵枢》影响更大。《灵枢》大部分篇章是讲针灸的,但是你说整个《灵枢》《素问》讲什么呢,应该说,它是建立了中医学的框架,比如说中医的生理病理解剖诊断治疗养生预防,等等的内容,从框架从观念应有尽有。但你注意,我讲的是框架跟观念。至于是很细的知识点,有没有呢,有,但是并不是太多。大部分的知识点,大概是这样,假如举个例子,《黄帝内经》有点像是建立了一个金字塔一样的框架,里面条条框框有了,关键性的东西有了,你说后面的医家在干嘛呢,他在不断的填充某些板块,你有框架了,但具体内容,我这个医家就在这一块体验比较深,我填充这一块,可能形成门派,另外我填充这一块。然后《黄帝内经》就不断他的框架体系就不断丰满,形成了现在的中医学。这种在科学发展史上不常见。为什么呢,几千年,一个学科框架不变,很少,不敢说绝对没有,但不多。这说明什么问题,中医学很早熟,框架不变,但早熟可能也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后期发展就有点慢了。你注意这里的表达:现存最早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他不是最早的中医学专著,现存。为什么是现存呢,因为你看古代的书,在汉代发明纸张之前,古代是竹简,竹简的量肯定不大,另外一个容易遗失,也不好保管,绳子一断就完啦,另外一个,还有秦始皇干那个事,焚书坑儒,焚了一大堆,那么到底现在这样说法对不对呢,现在恐怕都有问题,好像不是现存最早的,因为现在呢不断出土,可能马王堆之类的,有那针灸的书,早于《黄帝内经》,所以你还不能说它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你只能说他“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综合专著“,加多两个字可能比较稳妥。好,他的作用就这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