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科目二-第7章
7. 中学德育
7.1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知识点.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 背诵
1. 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个人品德的核心部分,是人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知。
2. 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伴随道德认知出现的一种心理体验。
3. 道德意志: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是一个人自觉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4. 道德执行: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志。在一定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
一般以知为开端,行为终结。但是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导之以形,或动之以情,或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几方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知识点.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依从→认同→内化
知识点.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说好月利息)-背诵
1. 有效的说服
2. 树立好的榜样
3. 利用群体的约定
4. 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5. 价值辨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2道德发展理论
知识点: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自我,他律,自律,公正道德)
1.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无律期,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无道德,规则没有约束力。
2. 他律-权威阶段(5-8岁),服从外部规则,重视行为后果,根据行为结果判断对错。成年人不要滥用权威,对儿童道德发展不利。
3. 自律-可逆阶段,(9-11岁)不把规格当作一成不变的,有自己意识,重行为动机,根据动机判断对错。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
4. 公正道德(11岁以上)儿童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已经会从关心和同情去判断对错。
知识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
一,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1.1惩罚与服从阶段(避免惩罚,汉斯不该偷药,会被抓坐牢和受罚)
1.2相对功利阶段(是否符合自我利益,妻子生病了感情很好,应该去偷)
二,习俗水平(9-16岁)
2.1寻求认可阶段-好孩子(寻求赞赏和认可,孩子认为应该偷药,妻子照顾不好,别人会骂他见死不救)
2.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阶段(知法守法懂法,偷东西违法,败坏社会秩序)
三,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
3.1 社会契约阶段(认为法律应大多数要求而改变,生命价值远大于药剂师的个人财产,出庭辩护要减刑)
3.2普遍原则或良心阶段(公平,公正,尊严准则进行思考,孩子认为汉斯偷药行为是一种赞许,以为这是对允许药老板谋取暴力的一种反抗)
7.3德育及其主要内容
知识点:德育内容(简答背诵)
1. 爱国主义和国际教育
2. 理想和传统教育
3. 集体主义教育
4. 劳动教育
5. 纪律与法制教育
6.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知识点: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 德育过程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② 德育教育是促使学生思想的内部矛盾变化的过程。
③ 德育教育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④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7.5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知识点:中学德育的原则(必须背诵)
导向性原则:正确的目标,理想与现实
疏导原则:讲道理,循循善诱,坚持正面教育
因材施教: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性和内心世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学生年龄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严格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长善救失:教育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创造性的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
知识点:德育的方法
1. 说服教育法
2. 榜样示范法
3. 陶冶教育法
4. 实践锻炼法,课外及校外活动
5. 品德评价法
6. 品德修养指导法
7. 主题班会,晨会,校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