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疫情后,预制菜的后半场将如何上演?

2023-06-29 09:50 作者:bili_25756979722  | 我要投稿

根据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团体标准,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材为主要原料,配以或不配以辅料和调味品,经过洗、切、搭配等加工,或经过炒、炸、烤、煮、蒸等技法烹调后制成的半成品或成品产品。


预制菜自2020年以来进入快速发展期,疫情更是催化预制菜从B端向C端转化。2021年,中国预制菜的市场规模,是3459亿元。根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的预测,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还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到了2026年,规模会达到10720亿。


此外,预制菜逐渐深受政府重视,享有众多政策利好。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从便捷的角度来看,预制菜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受到餐饮经营者的欢迎,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加入到了使用预制菜行列。


而且,步入预制菜行列的企业和投资者也不断增加,格力董事长董明珠也曾公开表示,格力将开发预制菜生产设备,以适应预制菜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当然,预制菜作为新兴行业,目前也存在行业统一标准缺失、产业链融合不足、C 端市场渗透率较低、性价比不高等诸多问题。


01►

怎么脱下

预制菜的外套?

CAN YIN YAN XUE SHE


一旦形成这种认知,在用户的心里,你就是在做一件很简单的事。简单的事,是不体面的,是卖不上价钱的。这就是今天很多原材料品牌商的困扰,也是在我看来预制菜市场最大的阻力。


请问,听到“预制菜”这个名字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新鲜。预制菜,预制菜,那不就是预先制作好的菜吗?既然是预先制作好的菜,那肯定不新鲜啊。最起码隔了一夜。隔了一夜的东西,你怎么还能卖给我呢?这可是严肃的食品安全问题。


紧接着,我的第二反应就是,简单。一份红烧肉,已经可以提前做好,再配送给高端餐厅了。餐厅拿到这份做好的红烧肉,只需要按照流程花5分钟加热摆盘,就可以直接上菜给顾客了。


既然你只花了5分钟的时间做了一件简单的事,你就应该少收我一些钱,怎么还能按“原来的红烧肉”的价格卖给我呢?更何况,你这还是隔夜的红烧肉。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是的。我们今天去到的很多餐厅,确实已经很少供应现做的菜了。超过60%,都是急冻预制菜。这还不算上像是炸鸡、卤味这样的“一定程度上”的预制菜。


但是,我们根本就吃不出来。为什么?因为现在的急冻技术,已经可以做到,把一条活鱼冷冻,解冻之后,还是活的。


急冻技术,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而且,急冻技术下的食物保存效果要远远好过常温存放和常规的冰箱存放。即便过上很长的一段时间,还是很新鲜。


所谓的不新鲜、简单,根本就不存在。相反,高效、安全,才是预制菜最大的特点。


所以你会发现,今天虽然已经有大量的餐厅大规模地用上了预制菜,但几乎不会有任何一位商家主动对用户说,自己卖的是预制菜。


因为“预制菜”这个名字,很容易就能在用户心里建立起不正确的认知。再想改变,教育成本可就太高了。


预制菜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把这个名字改掉。但是,怎么改?


02►

下游,

将越来越“品牌化”!

CAN YIN YAN XUE SHE


往“品类化”的方向改。什么意思?我再给你讲两个故事,你就明白了。


1.故事1,关于工艺复杂度


请问,你知道把北京烤鸭端上餐桌,总共要分几步吗?


像装大象一样,走近餐桌、放下烤鸭、远离餐桌,总共3步吗?开个玩笑。是育鸭、选鸭、杀鸭、烤鸭、装鸭,总共5步吗?


都不对。从选一只上好的鸭子,到制鸭坯,再到上桌,要历经包括捋胸、抚腹、开膛、勾挂、淋糖、灌汤、晃、挑等等等等总共40道工序。这还只是烤一只鸭子,还没算上按照肥瘦部位把脆鸭皮、鸭肉、骨架片下来的片鸭工序。


这样的一道北京名菜,在我眼里,简直就是工艺复杂度天花板级别的存在了。但是,你有没有想象过,有一天,你能在家里亲手做上一只北京烤鸭?



怎么可能?当然有可能。有人就联合了国宴大厨、养鸭场老板,从上游培养鸭子开始,把烤鸭的工序层层压缩,最后做出预制菜。不仅做出了预制菜,还做出了各种改良版本。包括低脂版、风味版、片制版。


早在两年前,他们就能做到帮助超过10万家庭在家自制北京烤鸭了。原来想吃烤鸭,要么得去店里,要么得自己吭哧吭哧捣鼓大半天,还不见得能吃上那个正宗的味儿。现在动动手指,就能轻松做出北京名菜了。


像这样以降低工艺复杂度为主要目的,让用户能在家吃上正宗名菜的产品,怎么能叫“预制菜”呢?叫“大师菜”都不过分。


2.故事2,关于生活幸福感


请问,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傍晚六点,你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拖着疲劳的身体往家走。在拥挤的地铁公交上,在水泄不通的道路上,在川流不息的人潮里,只想让大脑休息一下的你迎来了一个困扰了人类几千年的问题:晚饭吃什么?


下馆子?最近生活有点拮据,还是省省吧。自己做?唉,上了一天班累都累死了,哪还有精力做饭啊。再说了,我哪会做饭?


算了算了,点外卖吧。打开手机,点开外卖平台,刷来刷去,怎么都选不下来。这个太腻了,那个不好吃,那个昨天吃过了。算了算了,随便吃点吧。最后,大概率还是老三样:盖浇饭、牛肉面、汉堡包。


这就是很多人下班之后的纠结时段,也是很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窘迫的缩影。


那怎么办?于是,越来越多的生鲜平台、超市,开始供应一些价格亲民,受欢迎程度又比较高的预制菜。比如酸菜鱼,比如小龙虾,比如玉米青豆。



这些菜,大多都只需要那么几分钟的制作时间。要么放在水里煮一煮,要么放在锅里热一热。就是这么简单的菜,对一些人来说,却意味着太多太多。


像这样以提高生活幸福感为目的,让用户能够几分钟就添一道菜的产品,怎么能叫“预制菜”呢?最起码也得叫个“快手菜”吧。


因为有越来越多不同食材、不同工艺、不同目的的预制菜的出现,“预制菜”这个名字,会逐渐地走向“品类化”,直到用户终于忘记那个最初的叫法。


所以,在下游,未来的预制菜市场,会更加趋向于“品牌化”。你叫肯德基,我叫周黑鸭。而不是你叫预制鸡,我叫预制鸭。


03►

预制菜的背后

是什么逻辑?

CAN YIN YAN XUE SHE


每个现象级风口的背后都有无数的隐藏原因,预制菜的火爆,表面上看起来是疫情的推动,而究其根本,其实是城市化发展需求和人群需求的外化表现之一。


预制菜,就是通过标准化中央厨房集中生产,科学包装,采用急速冷冻技术保存的菜品。但大部分人对预制菜的认知,还是停留在固有的刻板印象中。


即,把它和标准菜、隔夜菜画了等号,下意识地打上了不新鲜的标签。毕竟我们中国人都喜欢挑鲜活的、新鲜的食材。预制菜三个字,一听就不符合。可是,先别急着否定,追根溯源,新鲜二字到底如何定义?


传统认知中,新鲜就是现杀的、生产没多久的,但是随着现代冷链技术的突破和普及,传统意义上的新鲜概念,被颠覆了。举个例子。我们看同一条鱼的两种命运。


第一种,从养殖基地捕捞起来,经过卡车运输,来到了市场上,被一位大伯清早去买菜时买下,一路拎回家,放进冷藏,等到下午准备晚餐时,拿出来,开始处理,烹调。


第二种,同样从养殖基地捕上来,马上采用急冻技术,短短几分钟就被冰封锁住,在经过冷链运输,送到大伯家门口,大伯的手上。你觉得,哪一种“新鲜”?


传统意义上,当鱼离开鱼塘,经过的时间越长,就越不新鲜。可是冷冻技术,把鱼的鲜,锁住了。锁住了新鲜,封住了时间。所以,它一直都是鲜的。


这打破了常规的认知。技术的进化,带来预制菜产品的进化,和消费选择的多样化。那么,哪些人率先拥抱了这一进化呢?


数据告诉我们,C端消费者的主力是,一、二线城市的年轻消费群体。为什么是这群人?


有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第一,城市化;第二,年轻一代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城市讲究高度分工、讲究效率。


正如预制菜最初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一样,彼时正值二战后,纽约、洛杉矶等大都市不断吸引外来人口,城市化如火如荼,大家忙于工作,没时间做饭。


所以,帮助大家解放做饭时间的,预制菜就应运而生。与其说是预制菜选择城市,不如说城市效率选择预制菜。即使没有预制菜,也会出现其他代替品。


而且,在快速城市过程中,就像我们都是新上海人、我们都是新北京人一样,家乡味道的记忆,正在淡去。


食物,逐渐失去了与消费者的情感纽扣作用。为了一碗儿时故乡的手擀面,而热泪盈眶的画面,越来越少。为了一碟家乡特产的臭豆腐,而日思夜想的时刻,也越来越少。


甚至,对于食物本身的印象,也越来越多停留在了“果腹”而已。不少人说,“感觉吃饭好麻烦”“随便吃一点就好了”“一会再吃吧”。


当食物极大丰富的时候,反而会让人食欲减退。也就是所谓的食物钝感。伴随着食物钝感,出现了两种食品设计趋势。


第一,重拾情感纽带,找回食物带来的幸福感。比如,怀旧零食,就是一种被赋予了社会属性的设计。用满满的情怀,唤起我们对食物的感觉。比如下图这些,有没有你儿时熟悉的。



第二,就是效率化。我们真的需要预制菜吗?不是,我们对吃什么已经“无感”了,我真正要的是,效率。一个人,一份泡面,一份预制菜,足矣。


预制菜,就是未来人群在追求效率模式下的解决方案之一,也是一种向食物钝感妥协的方式。听起来有点“食之无味”,但某种程度上,效率它确实也很“香”。


04►

预制菜市场

又将去往何处呢?

CAN YIN YAN XUE SHE


1.2023年将成为预制菜品牌元年


疫情之下,预制菜出现超速增长,属于非正常化现象。然而随着疫情消散,大众在家烹饪的频率出现回落,对C端预制菜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从C端来看,珍味小梅园签约知名演员王耀庆为品牌代言人;味知香公司建立了“味知香”和“馔玉”两大核心品牌,其中“味知香”品牌主要面向个人消费者,“馔玉”品牌主要销售给酒店、餐厅、食堂等客户。在深耕半成品菜产品的基础上,公司开发出“味爱疯狂”、“搜香寻味”和“味知香工坊”等新兴品牌,形成多元品牌矩阵。



安井完美示范渠道品牌“冻品先生”如何围绕“B端做销量,C端做品牌”的策略,孵化出亿级大单品酸菜鱼,2022年销售业绩突破6亿元。预制菜领域属于食品饮料行业,未来竞争格局将进一步向头部集中,头部企业已悄然展开心智的争夺战,竞争重心今后终将由产品层面跃升至品牌层面,2023获将成为品牌元年。


C 端市场开拓相对于 B 端更加注重品牌和营销。品牌推广尤其是面对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品牌方而言需要布局到年轻人所在的场域。


此外,各大品牌如何将品牌战略与经营模式有机协同、高效落地,将品牌优势转化为产品附加值,进而提升盈利空间和市场份额也是每个预制菜企业都要面对的课题。


2.预制菜产品开发打造特色和贴合场景是关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消费结构来看,我国居民人均米面等粮食消费下降,肉禽蔬菜和休闲零食等消费占比上升,居民饮食结构从过去“果腹即可”的温饱型转向追求“营养价值”、“安全环保”、“口味口感”的膳食平衡型,也促进预制菜消费需求持续释放。


预制菜以其低耗时、口味标准、操作简单、易收尾等特点逐渐俘获年轻消费者的心。美团研究院数据显示,购买预制菜的消费者中, 一二线城市占比达 80%;年龄大多在 22-40 岁,占比超 81.3%。



随着全面放开,消费者选择外出用餐或是外卖外带等,而居家煮饭频率有所回落,疫情带来的渗透及认知红利或减少。同时,“预制菜营养不高”、“还原程度不够”、“与健康理念不符”等论调也从未平息。


《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在C端预制菜需求中,“健康”高于“性价比”,仅次于“省时”排在第二位。消费者日益健康的消费理念倒逼预制菜企业重视产品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健康化。


产品力永远是最根本的生产力。如果说2022年是各预制菜集体井喷的一年,2023年,则将有更多更具有地方特色的预制菜产品有望崭露头角。以叮咚买菜为例,从半个月销量即突破10万份的“八大碗”, 到好评率99.81%的肥肠鸡,都彰显着地方特色开始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及好感。


“中国人的口味太复杂了,我们需要的不是立足大众的标准化,而是立足地域、立足特色、立足文化、立足经典传承的标准化。”


除了地域特色之外,产品进入消费者市场的核心都是消费场景的搭建,开发高度贴合场景的预制菜产品及衍生产品也成为行业新趋势。早中晚餐、出游、夜宵、宴席,还是团餐?不同的场景决定了不同的产品属性,决定了要针对的消费群体的不同。


疫情放开后,近郊的露营成了多数年轻人纾解压力的选择,以露营为代表的户外经济出现爆发式增长。“没有一片空地能够全身而退”成为网友争相调侃的一句话。虽然尝鲜者众,但经过一年的孵化,我们认为2023年户外经济仍将保持热度。


而预制菜品牌——锅圈食汇基于露营、聚玩场景推出的一系列烧烤、火锅预制菜,将传统C端预制菜的“在家吃饭”场景拓展至户外,将传统预制菜的“即烹、即热食品”升级为“一站式吃喝解决方案”。


锅圈的食材共有包含酒水在内的600+SKU,除此以外,从烧烤架、碳盒到纸浆餐具、电煮锅等户内外器具也均有涉及,覆盖了从简易户外就餐到精致深度多人露营的全部场景。


总的来说,疫情放开之际,如果预制菜行业实行可持续发展, B 端降本增效、C 端加强品牌建设是重要课题。同时,产品的差异化和创新性会成为预制菜企业突围的关键。


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提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乡村产业振兴为预制菜蓬勃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引发业内反响热烈。


同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国新办 2 月 14 日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


可以看出,预制菜产业已经收到各地政府的支持,将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中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预制菜产业不断壮大,将为中国的经济、大众的生活方式带来重要影响。



疫情后,预制菜的后半场将如何上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