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不朽,然后死掉——戈达尔的反叛和思考
2022年9月13日,戈达尔仙逝,作为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一举一动无不牵动着全世界电影人的目光。作为世界电影史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法国新浪潮运动,无疑是世界电影史的里程碑,期间涌现了一批对电影有着思索、批评意识的年轻人——安德烈·巴赞、让·吕克·戈达尔、特吕弗、侯麦等,他们将法国新浪潮运动推向历史舞台。
而被特吕弗高赞“电影史分为戈达尔之前和戈达尔之后”的让·吕克·戈达尔在其一生的作品中都充满着反叛的气质,致力于革新自我意识和反叛原有电影秩序,并且在世界范围内,给予后世导演的创作风格中留下独属于“戈达尔”的痕迹。

作为二战之后的法国,当时的人们陷入了对社会的质疑和对未来的迷茫中,长期僵化的社会制度造成了青年一代的幻想破灭;在国际背景中,对于法西斯的垮台之后的历史性的审判,使得国际上的右翼势力受到严重打击,其次,斯大林的去世,对他的重新界定和评价,又使得左派势力陷入惘然。而在电影的领域中,美国经典好莱坞电影不断充斥着法国人的眼球。长期以来,好莱坞工业化、流水化和标准化的电影语言遭到法国电影人的反抗和抵制,创造出一种新的电影语言成为当时法国电影人致力的目标,他们先是在《电影手册》上发表评论,而后转向电影实践,开始动手拍摄影片,法国新浪潮运动应运而生,并且成为电影史上最辉煌的一段历史,旨在强烈要求改变法国电影当时止步不前的现状,创新电影镜头语言,打破长久以来被垄断的经典叙事体系,同时呼吁电影人们纷纷勇于投身到电影创作实践中去。
戈达尔,作为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翘楚之一,受到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戈达尔从小对阅读和思考的热爱也影响到了后续他的电影评论和电影创作当中,当时19岁的戈达尔便在《电影公报》杂志上刊登了属于自己的影评,再到后来进入《电影手册》做评论,在浩浩荡荡的法国新浪潮运动影响下,戈达尔先是在在理论层面发出自己的声音,直到后来,戈达尔转换身份,成为电影的创作者,拍摄出处女作《筋疲力尽》,因其在影片中,创造性的使用了全新的镜语体系,创造性的“跳切”、“越轴”等方式,不断颠覆着叙事常例,这种看似粗糙的处理方式,却还原了真实形态,并且加入了自己对现实的哲学思考,通过主人公凝视镜头的方式,加强了与观众之间的沟通,反抗着好莱坞“造梦现实”的现象,把粗砺的现实展现在观众眼前,带着观众并不习惯和不舒服的观影方式,让观众时时刻刻清醒着思考。这也是他反抗现实世界的一种模式,也同样是内心反叛精神的一种写照。自此之后,让·吕克·戈达尔和他的作品便一直成为电影界被探讨的舆论中心,乃至延续至今。
《筋疲力尽》作为戈达尔新浪潮时期最负盛名的电影,电影中也可以看出戈达尔受到萨特的存在主义的影响颇深,终其一生的电影中,都有存在主义的影子作为内核的存在;正如男主人公自始至终的自由态度和随心所欲的生活模式,都是构成电影内核的存在。

戈达尔导演擅长采取平民的视角和平民的意识来发表对个体的关注,从而使得影片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更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展现主人公人物行为的无逻辑性和人性的荒谬。影片《筋疲力尽》中,讲述了具有冒险性格的主人公,从马赛偷了一辆汽车驶往巴黎,途中打死了辑拿他的摩托车警察,逃到女友处,通过种种方式的躲藏,却没想到最终女友居然要告发他,最终导致主人公被击毙,在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主人公嘴中还在喃喃自语着:可恶。女友重复着“可恶”的词语,又像是在问自己,又像是在问观众。在影片中不断出现的背景声响和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路人们,对影片中耳语的处理、对现场实况的处理,并且同时展开两到三组动作,画面中的重点不明晰,故意留下演员说错台词的镜头,旨在取消摄影机的权威性。这些设计都无不提醒着这是生活的折射,提醒我们时时刻刻注意着生活场景的因素。
在观看戈达尔导演的影片时,我们会发现在更多时候他的影片内容更像是一堆拼接起来的生活碎片,大致的故事框架和事件以及情节之间并没有因果式的相互联系。正如《筋疲力尽》中戈达尔大量采用了跳切的手法。譬如在大街上从左至右行驶的公共汽车,就会莫名其妙的突然变成从右至左行驶;而在追逐的那场戏中,卡车又会突然消失;在男女主人公在咖啡馆里谈话的那场戏中,我们又会看到人物的动作不停的“跳动"。这些都是“跳切”的结果。电影中间断出现的画外音,轻快音乐和紧张场景的不契合。可见,戈达尔导演的《筋疲力尽》中人物的无逻辑行为和其随意自由跳切的剪辑方式相辅相成,自成一格,给人一种自发性和即兴创作的感觉,这同样也是他对场面调度的一种反叛,他这种创作方式颠覆着传统好莱坞叙事,充满即兴创作的态度,对于电影语言的破坏和创新,对镜语体系的革新和重构,都是他在那个时代的思考和反叛。

此外,导演在追求创作对象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方面,在拍摄的过程中,习惯于运用自然光,拒绝人工打光,保持着纪实性的镜头语言,能够让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理性的旁观者的角度,去反应真实的生活状态,提醒观众是理性的旁观角色,颇像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在拍摄的过程中,戈达尔采用的写实风格,正是他的摄影师谷达尔。谷达尔是戈达尔形影不离的摄影师,《筋疲力尽》中,谷达尔的摄影风格主要有那么几点。第一,他的摄影更多使用自然光,拒绝人工打光。哪怕是灯光微弱的时候,他也坚持自然光。即画面非常暗淡。第二,他创造了肩扛摄影、跟拍、抓拍等类似新闻或纪录片的拍摄方法,形成了一种非常写实的风格,而且能够保证场景时空的完整性,赋予节奏动感。而这种对于传统叙事方式的批判,戈达尔批判的就是好莱坞精心设计的场面,打破“梦幻”,回归粗砺现实,他希望电影镜头对准的方向更多的是在真实性和生活化的场景中,引起观众的思考,而不是沉溺于影片之中。

特吕弗高赞:“电影史可以分成戈达尔之前和戈达尔之后”的戈达尔,正是由于他对于之前的电影语言进行了彻底的革新,他对于传统的电影叙事方式充满着抗争的意味,从《精疲力尽》的“跳切”、《中国姑娘》对声音美学的探索以及《再见,语言》对3D美学的涉猎。不仅在新浪潮时期,终其一生的电影创作中,戈达尔都在进行着自我挑战,并且同时给出他对于电影表达的答卷:电影表达的方式并非固定一种,而是源自于内心深处的倾诉欲望,影像语言并非是“从来如此”,而是“随心所欲”,新浪潮体现了一种新的姿态:证明我们可以这样做——践行者最优秀的就是戈达尔。电影不仅仅是经典叙事,是一种充满着自我表达的载体、是创新电影语言。更是带着批评和审视的眼光看待社会,对于电影的创作者来讲,电影并不仅仅提醒着自我的思考,更是带着责任感去影响着观众对于世界、对于社会的理性思考。

在戈达尔电影中的表现方式,更是深深影响了后世的诸多导演,在王家卫的《阿飞正传》和《重庆森林》中不难看到有戈达尔的影子;贾樟柯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对于法国新浪潮的印象之深刻,在其作品中也可以窥视一二。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和《任逍遥》,都是以一种粗糙的现实完成对电影的讲述。并且昆汀更是把自己的公司命名为戈达尔其中一部电影的名字“随心所欲”。
法国新浪潮运动和让·吕克·戈达尔对于电影史的影响,具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并且对于世界的态度,好似永远歌颂着生命、自由和爱;仿佛人生的旅途就像是一部《筋疲力尽》,疲惫地追寻着自由,在最后的结尾关头,内心深处隐藏着最深处的感叹:人生好似大闹一场,然后离去。正如影片中梅尔维尔对于问题的回答: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成为不朽,然后死去。就是导演戈达尔给予自我的回答,戈达尔做到了,他对电影史的贡献,他贯彻一生的反叛精神于我们、于电影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