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病院 | “黄发”岂同“垂髫”
◎张意馨
有人写了一篇《母亲的姿势》,系回忆童年往事的散文。作者写道:“我突然记起黄发垂髫初懂事理时,有一回和母亲走亲戚。”在这个句子里,“初懂事理”无疑指孩童时期,那么“黄发垂髫”作何解呢?
“黄发垂髫(tiáo)”语出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在他笔下,桃花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所谓“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说的是老人与孩童都欣欣然过着快乐的生活。
“黄发”指老年人、高寿者,是一种借代的修辞手法。这样的用法,出现甚早。上古典籍《尚书·泰誓》有句:“虽则云然,尚猷(yóu)询兹黄发,则罔所愆。”意思是说:虽然如此,但国家大事还是应该向年高者请教,才不会犯错误。为何“黄发”可指老年人、高寿者呢?东汉王充《论衡·无形》云:“人少则发黑,老则发白,白久则黄。”于是在古代文献中,常用“黄发”来形容年老高寿者。
髫,据《说文新附》:“小儿垂结也。”“垂髫”指孩童,同样是一种借代的修辞手法。古人蓄发,孩童头发自然下垂,而到成人之后,便束发行冠礼。故“垂髫”“髫发”常与“白首”“黄发”相对而言。如《后汉书·伏湛传》:“髫发厉志,白首不衰。”
综上所述,历来“黄发”“垂髫”只能分别指年老、年少,或者分别指老人、孩童。《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用,也是指老年人与孩童,犹言“老老少少”。《母亲的姿势》一文中“突然记起黄发垂髫初懂事理时”一句,把“黄发”与“初懂事理”扯到一起,大概联想到“黄毛丫头”的“黄毛”了吧。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04年第1期《文章病院》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