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艺谈屑——关于程派艺术的零散记录(六)
刘迎秋老师多次谈过,【宝莲灯】和【四郎探母】是程先生非常擅长的两出传统剧目,被誉为程派传统剧目的“双绝”,可以说是独步菊坛,特色鲜明。
【宝莲灯】中,一般的演法是王桂英出场时,在帘内先唱导板。程先生则对此进行了率先修改,去掉了导板,上来就唱“后堂内来了王氏桂英”慢板。程先生对刘老师说过修改的原因,是为了更符合剧情。因为按一般的演法,老生在前边唱“后堂内请出了儿的娘亲”,但见了王氏后,又说“夫人你来的巧呀”,这样前后不符。因此程先生就和王少楼研究,删去了老生一句摇板,和青衣的一句二黄导板。

我问过刘老师,程先生年轻没太发胖时,哪种扮相最好看。刘老师说,程先生的旗装扮相是最漂亮的,特别显风韵。首先他没太胖时身材修长,穿上厚底鞋,梳上大樑板儿头,戴上大头正儿,花也“坡”一点儿,显得非常俏丽,走起路来略带一点儿颤颤悠悠的感觉,活脱脱就是过去的旗装大少奶奶。而且程先生每演【四郎探母】之类的旗装戏,脸部化妆也比别的戏更下功夫,尤其是他的粉擦的特别细腻,对着镜子在灯下各个角度反复拍抹,甚至连舞台上灯光明暗对扮相的影响都考虑进来。有的旦角演员擦粉则比较粗糙,那粉就好像浮在脸上,被一层发污的油光罩着,远看还行,近看非常不好看。正因为程先生注意了化妆的各个细节,因此他的旗装扮相远看近看都非常漂亮——他的这种作风对其他配演都产生了影响,二旦林秋雯先生也和程先生一样特别注意舞台灯光的照射角度对妆容的影响。
程先生生活很自律,且特别注意嗓子的保养,毕竟这是京剧演员吃饭的本钱,因此他很少有“嗓子不在家”的时候。但是刘老师也听程先生讲过他两次嗓音失润的事。一次是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的年底十二月份,他去上海安排准备带队赴法国演出事宜,二十五日回北平,因为车中暖汽管太热,导致空气特别干燥,他嗓音也受影响,一度暗哑发不出声。那一天也正好是胜利唱片华北公司天津门市发售他【四郎探母】唱片的首发日。因为马上就是新年元旦,北平军·政当·局照例要演出庆贺元旦的招待戏,程先生有四场演出不能耽搁。于是程先生赶紧服药静养,几天后嗓音恢复如初,演出没受影响。还有一次发生在民国二十八年五月中旬,他和顾珏荪去参加张白祥老人八十大寿宴会,程先生兴致很高,和顾珏荪一起喝了不少酒,结果嗓子大受影响,第二天吊嗓,也是只字不出。于是不得不通知剧院,停演一期,静养加服药调治,半个月左右才恢复了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