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敲门砖?”——Panzerabwehrkanone 36

2023-04-16 14:36 作者:_莫德尔  | 我要投稿

本文首先要感谢一位不透露姓名的用户,他在我准备动笔时给予了不少灵感。

在二战后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嘲笑这场战争中的那些早期军备的做法几乎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其中遭遇最为不幸的便是那些反坦克炮/反坦克枪,出于某些原因,它们相对较弱的性能被经常用来与更为现代化的坦克进行斗兽。是谁开了这个先河目前尚不得知,但这种斗兽现象的确是常常困扰了对那些老一辈武器真正的历史价值进行一个客观的看待和评价。德国的3.7cm Panzerabwehrkanone 36 (PaK 36)是对此现象一个很好的例子。

1939-1941年,德国陆军的主流反坦克炮是Pak 36,这款由莱茵金属设计的武器首次被提上日程是在1933年,3年后正式进入生产线。早期的Pak 36有几个过时的特征,如辐条轮,但在1934年根据摩托化炮兵部队的新规定,更换成了镁合金轮和充气轮胎,因此变得更为紧凑和轻巧,整体重量被维持在320/450kg左右(辐条轮更利于马匹牵引)。在当时,Pak 36被视为一个优秀的设计,苏联、日本都曾仿制过。截至1941年底,德国已经生产了至少16000门Pak 36,其中有一些被当作外贸货交付给他国,其中又以苏联为甚,举个例子,45-mm anti-tank gun M1937 (53-K) 就直接照抄了Pak 36的炮架设计,亦或者是45 mm 20-K(抄出来个除去穿甲能力其他都抄不对的东西)。

与30年代其他设计的德国武器一样,Pak 36也经受了西班牙内战的洗礼,并证明了于炮组而言一款反坦克炮机动性的因素占比有多重要(至少对于此时期的德军如此)。便携的机动性意味着炮组可以更快将反坦克炮推入设置好的伏击位置。莱茵的Pak 36显著提高了国防军步兵师的反甲能力,在二战早期,波兰、挪威、法国,Pak 36被认为是致命性的。Pak 36炮组一般有3人,其特征是轮子宽大和倾斜炮盾,炮盾厚度为8mm。

产量

Pak 36所采用的弹种:

Pzgr (Panzergranat) 36 :炮弹重量: 0.685 kg,炮弹初速:745 m/s

Pzgr 40:钨芯,更大的装药量,小产量,炮弹重量:0.368kg,炮弹初速:1020m/s

Stgr 41:配备两个引信,空心装药(2.42kg TNT),短射程,炮弹重量:8.6kg(19 Ib)——73.9cm*160mm。由于穿深可达180mm,故射程最多只有300m,丧失了隐蔽作战的优势

德国3,7cm炮弹穿深表

Pak 36的穿深在应对1936-1939年的坦克时在接受的范围内,然而到了1940年,Pak 36在射击盟军的重型坦克时明显力不从心,这一事实损坏了它的声誉。因此,战后曾有许多人批评PaK 36(甚至到了嘲笑的地步)在1939年已经过时,到1941年完全过时。这些嘲笑声基于这样一种想法,即它对英国的玛蒂尔达、法国的夏尔 B1以及苏联的T-34 和KV坦克无效。

Pak 36,feldgrau涂装

实际上,从1934年到1939年,玛蒂尔达,夏尔 B1,T-34和KV只占本国坦克数量中的一小部分,而在1941年,PaK 36仍然可以做到安静地处理绝大多数现有坦克。此外,PaK 36保留了一些非常有益的属性:卓越的光学瞄准器,机动性强,可以非常迅速地投入行动(仅重320/450kg,只需2个人就可以操纵)。Pak 36体积小,易于隐藏,并且可以保持非常高的射速(13发/min)。面对1940年之前走下生产线的大多数坦克,PaK 36仍然非常有效。

举个例子,让我们来看看红军在1941年6月的坦克部队。1941年6月22日,苏军有23295辆现役坦克(包括在后方地区处于不同维修状态的非作战坦克)。这代表了迄今为止1941年世界上最大的坦克部队:这支部队远远超过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坦克部队总和,而且是两倍。这支部队包括10661辆T-26,2987辆T-37/38/40/50,59辆T-35,442辆T-28,7659辆BT,957(另说法891)辆T-34,以及530(另说法504)辆KV。

Pak 36有效击穿射程:T-26 B(1937型)、T-38(1937型)、T-60(1941型)和BT-5(1932型)

有效射程500-1000m之间:BT-7(1936型)

有效射程100m内:T-35(1935型),T-28 B(1938型)

如发射标准的AP弹(Pzgr.39),Pak 36可从侧面击穿以下坦克:

有效击穿射程1500m外:T-26B(1937年型)、T-38(1937年型)、T-60(1941年型)、BT-5(1932年型)、BT-7(1936年型)

有效击穿射程1000-1500m:T-28B(1938年型)

有效击穿射程500-1000m:T-35(1935型)

可以看到,400-1000m这个最佳战斗距离上,对于1941年6月的苏联坦克部队而言,Pak 36可以轻易摧毁其中91.46%的坦克。此外,Pak 36仍可以做到在1000m外的距离上与苏联坦克交战并将其摧毁。对于一款“敲门砖”而言,这个结果并不算坏。唯一有问题的是T-28和T-35这些”旧”坦克,而这些坦克的装甲从侧面看仍然非常脆弱。PaK36对最新的T-34和KV几乎无能为力,而这些坦克只占苏联坦克总数的6%,这一事实不应该完全转移对PaK36在历史上应有的整体地位的关注。俄国人在1941年损失的相当令人难以置信的20500辆坦克中,绝大部分是被德国步兵师反坦克营中的PaK36摧毁。

Pak 36在应对盟军乃至苏军的重型坦克时完全无效,也为其获得了“敲门砖”的蔑称。但应记住的是,Pak 36始于1925年魏玛防卫军部队局的新项目,1928年投入生产,尽管Pak 36是二战中德国人所采用的唯一一款性能不佳的火炮,而早年的部队局和武器署也都不认为这是理想的结果,但在1928年,陆军决定立即装备一种制式反坦克炮时,Pak 36就是那个时代的开创先河而佼佼者。因此,不应使用“敲门砖”过度去贬低3,7cm Panzerabwehrkanone 36 L/45,在那个年代,多炮塔设计还是各国坦克技术发展的主流。Pak 36最大的优势是开发早,生产早,一方面,这导致30年代开发的所有37mm反坦克炮几乎都以超越Pak 36为目标;另一方面,受累于研发早,Pak 36在面对1940年后的那些重型坦克们时完全无效。笔者在此还是请某些群体不要再拿这些现代化坦克去为难一个12年前的老人了,Pak 36打不穿T-34,那是正常,但要是如果T-34被Pak 36拷打,那才是天大的笑话。当然,笔者并不是说Pak 36有所谓性能优势,只是,它是37mm反坦克炮里最经典的一款,也至少,它奠定了37mm反坦克阿炮该长什么样。

当然,除去Pak 36外,同时代也有强力的竞争对手,比如法国的Canon de 25mm Semi-Automatique Modèle 1934 (25mm SA 34)。该型火炮最早提上日程是在1928年,也就是Pak 36投入生产的同一年。该方案要求制造一款能够以至少700m/s的初速发射0.350kg弹重的反坦克武器。这款武器至少应在600m距离且入射角为20°的情况下击穿至少25mm的装甲。但法国人对成品指标的重量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不应该重于175kg,并需要有拆成4部分以便于运输的可能性。这些要求最终被证明是很难在保持良好的穿甲能力的先决条件下完成,因此被忽略。APX公司和哈奇开斯公司的竞标产品竞争激烈,但后者的设计最终在1934年胜出。采用霍奇基斯设计的可能原因是由于德国崛起所引起的恐惧,以及苏联和意大利的坦克部队开始现代化和扩大规模。

小炮弹,高初速

25mm SA 34是一种小口径反坦克武器,即使是相对那个时代也是如此。1930年代后的大多数反坦克炮都超过了37mm,而SA 34发射的是25cm*193.5mm的镶边子弹(Rimmed Projectiles),法国文件将其称为子弹,而不是炮弹(下文不沿用法国人的说法)。该反坦克炮有一杆长1.8m,72倍径的炮管,这致使初速高达950m/s。

25mm SA34的标准反坦克炮弹由0.900kg的弹壳,0.320kg的弹丸组成。弹壳有钨芯,弹丸是硬化铅的内壳和一个黄铜的外壳。弹壳中包含的发射药为0.138kg,这被认为是 "高装药量"。包括弹壳套筒在内,弹丸长度为193.5mm。炮弹本身有109mm长。法国对这种炮弹的测试表明,在500m处对垂直钢板的穿透力为40mm,在200m/35°对钢板的穿透力为32mm。至于德国人,用缴获的SA 34进行的测试给出了更广泛的数值:

垂直钢板,炮弹在100m、500m和1000m处分别穿透47、40、30mm的钢板

30°时,穿深为35、30、20mm

45°时,穿深为18、16、15mm

SA 34有两款弹种:穿甲弹和曳光穿甲弹,两者的性能几乎相同,但后者显然有红色或白色的变种。非曳光穿甲弹被命名为Balle P(穿甲),而曳光穿甲弹被命名为Balle TP(追踪穿甲)。

SA 34炮弹的优点便是弹药上有硬化帽,法国人自身清楚,小口径对抗高厚度的坦克吃亏

还有其他两种弹丸不同的炮弹——Balle PR(portée réduite-降低射程,采用较小的钢制弹丸)和Balle O(ordinaire-普通,弹丸弱化版的Balle P),这两款炮弹的设计用途是教学。在实战中,P型和TP型被下发用于作战。SA 34没有高爆弹,因此无法用于和步兵对抗的战斗中,鉴于此,德国人在缴获SA 34后在东线使用时吃了不少亏,因为SA 34和Pak 36是两种使用特性截然不同的武器,也正因如此,或许SA 34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反坦克炮——因为它没有高爆弹。

25mm SA 34使用的瞄准器是L.711 APX mle 1936,它可以提供4倍的放大率,11°的视野(11° field of vision),以及在3500m范围内射击的标尺。如果标尺不见了,或者损坏了,可以用炮管上的备用切口(notches)来确定适当的仰角,以便在400、600、800和1,000m的距离上射击。

该炮被安装在一个小型的分轨式炮架上,展开后可以获得正对60°横移的火力范围,最大俯角为-5°,最大仰角为15°。该炮的外形很小,最高时仅1.10m高,而展开时有1.05m宽。通常采用马拉牵引、雷诺UE或其他机动牵引车拖曳。在摩托化牵引中,规定越野速度不应超过15km/h,公路极速不超过30km/h,更高的速度会给相当脆弱的炮架和精密的带来损坏的风险。炮盾厚度为7mm,整个炮的的重量为490kg。25mm火炮有一个半自动的动作,炮手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放入新的炮弹和开火。因此,25mm SA34可以达到相当鬼畜的射速。在法国陆军的火炮操作手册中,记录了以下数据:18-20发/min(移动目标)。也提到了对固定目标的射击可以达到25发/min。

由于规则物体在地平线上的显影更加突出,因此采取了波浪形设计,尽管炮盾已经够大

有趣的是,在美制37mm M3反坦克炮的身上,还能看到25mm SA 34 mle 1934的不少影子。至少从外观上看,法国人的反坦克炮奠定了美英反坦克炮的样式

除上述二者之外,英国人的Ordnance QF 2-pounder也是一款优秀的反坦克炮。QF 2磅炮诞生的时间很晚,由于这款相当有前途的反坦克炮在坦克装甲改进进入飞速发展时才进入战场,因此使它基本上处于被淘汰的状态。不管怎么说,该反坦克炮还是被处于绝境中的英国陆军投入使用,以帮助弥补其在人员训练规模和反坦克火力方面的局限性,直到后来的情况得到改善。因此,QF 2磅炮在后来被误认为是一种糟糕的反坦克炮。事实上,它在二战的很短时间内是一款性能强悍的反坦克炮,与它同时代的产品一样精确和强大。

从1934年开始,英国当局提出了对40mm(2磅)口径的反坦克炮的需求。维克斯-阿姆斯特朗(Vickers-Armstrong)公司开始了研发工作,但英国军队却迟迟没有行动,而是将新武器卖给了感兴趣的外国公司。QF 2磅炮的特点是,炮身安装在一个底座上,底座又被固定在一个双轮轴系统上。轮子是带钢圈的橡胶轮胎,后部连接着一个分体式的车架组件。车厢组件在后面连接,以便用车辆运输。当车厢完全打开时,会成为一个三角架,可以稳固搭在坚硬的地面上,轮胎则被抬到炮管两侧,毕竟,该武器最初的设想便是一种静态的防御性火炮,而并非采用欧洲同期其他地区的移动式设计。QF 2磅炮在炮盾后面安装了炮手的座位,并在采取蹲姿/坐姿的操作员视线范围内设置了一个瞄准装置。炮盾的上半部分可以向前或向下折叠,以改善视野(代价是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在炮盾的右下方有一个炮弹储存柜,里面有四排随时可以发射的2磅炮炮弹,由装填手处理。英国陆军直到1938年才收到他们的第一批QF 2磅炮,因为此时欧洲的战争似乎已经不可避免。在对初步设计进行了一些改进后,英国陆军在1939年正式接受了这种武器,并给予了 “Ordnance, Q.F., 2-pdr"的编号。尽管它很有前途,但最终的产品被证明是一款比同期欧洲反坦克炮都重的武器。QF 2磅炮的炮组都是经过特殊训练的皇家炮兵成员。

QF 2磅炮的长度为2.08m,重量为0.838kg。QF 2磅炮发射的穿甲弹为2.4 Ib的40mm炮弹,有效射程914m,初速792m/s。500m处可击穿53mm的装甲。三脚架组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360°范围。而不像其他拖曳式反坦克火炮,而且炮组可以在-13度和+15度之间进行仰角管理。标准操作,标准炮组人数在3-5人之间。QF 2磅炮的理论射速是22发/min。因此,QF 2磅炮在同期同口径的反坦克炮里是最重的一档,也是火力最强的一档,但QF 2磅炮本身的优缺点决定了它只适配英联邦陆军的体系。



“敲门砖?”——Panzerabwehrkanone 36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