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添盛醫師談「依賴」與「獨立」
越獨立才能越依賴,越依賴才能越獨立!
很多時候,你都以為你只是你自己。打個比方,就好像你犧牲了你一個手指甲,救了自己一命。對於手指甲而言,指甲說:「拜託你,主人,不要犧牲我。」主人說:「你傻啦,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呀。」這是一種幻象。
每一個個體現象,它既是一個神聖的幻象,又是一個神聖整體的一部分。如果你有犧牲的感覺,那就表示你根本沒有犧牲,真正的犧牲是不會有犧牲的感覺的。因為你明白你根本沒有犧牲,你用犧牲所成就的這個整體,就是你犧牲了你的小我部分而成就了你的大我部分,兩個根本都是我。打個比喻,你放掉了較少的財產繼承權,而繼承了更大的財產。
意思是說,有時候放掉我們的個人性,不是犧牲、消滅我們的個人性,而是讓我們的個人性在群體性當中得到更大的成就,是個人性的放大和成功,而不是個人性的縮小和消滅。
說到「獨立」和「依賴」,我要從這個角度來詮釋,人類最早是從夢的宇宙來的,人類最早還沒有獲得他的個別性,即早期的人類根本和樹或者其他存在的意識沒有分開,那匹神聖的布還沒有被剪開,只是畫上了草圖。當這件衣服變成了一件獨立的衣服,這就是我們講的「獨立」。
在我們還沒有獲得我們的個人性之前,我們根本是從神、佛的意識而來的,我們是從那匹布而來,那匹叫做神性或佛性的布。在你還沒有獲得個人性之前,這件衣服還沒有被打版、畫線之前,它是那匹布的一部分。那時候你和我都是在同一塊布上,這塊布叫做上帝。
打個比喻,宇宙有一匹神聖的廣大無邊的一塊布,我們把宇宙想像成一塊布。上帝就是一個偉大的裁縫師。於是,上帝在這匹布上剪一個你、剪一個我、剪一隻貓、剪一隻狗、剪一片山,剪一條河,再把山、河貼出來,變成整個宇宙,變成了地球。
在山是山之前,山不是山,山跟你和我一樣,都在同一匹布上面;在一條河還沒有是一條河之前,那條河不是河,它在一匹布上面,這匹布是活的。當上帝用這匹布剪出一個你,你就出現了;當上帝用這匹布剪出一個他,他就出現了。
好玩的是,當我們現在都是一個個別獨立的個體的時候,可是我們卻忘記了我們最大的本質是來自同一塊布,就像兄弟姐妹來自同一個爸爸媽媽。一切萬物都來自同一匹神聖的布。
什麼是依賴?每一個人和我的內心,不管是男性、女性,小孩、成人還是老人,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個強烈的情感依賴性的本能。這個本能沒有對錯,重點是我們要好好地來看清楚這個內在心靈的強烈依賴性的本質。這個本質的源頭來自於你渴望重新再跟造物主合而為一。打個比喻,所有被收養的孩子,不管有多抗拒,都想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是誰。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共同的情感天性。你渴望回到你所裁剪出的那塊布上面,你渴望回到造物主的懷抱,你渴望回到神的懷抱。基督徒渴望回到上帝的懷抱,佛教徒渴望回到阿彌陀佛的世界……因為他們投射阿彌陀佛是一個慈愛的、包容的、接納的能量。
不管你今年幾歲,是大人還是小孩,許醫師要給你描述一個很生動的心靈動力學的概念: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強烈的動力,想沖回到宇宙誕生我們的那股懷抱的力量。我們最大的恐慌在於當我們長大了,發現我們的父母不再是能保護我們的那個堡壘了,這就是你長大的那一天。當有一天,你的父母老了,遇到危險衝到你的懷抱,抱住你:「孩子,我好怕。」
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是從那塊神聖的布裁剪出來的,所以渴望回到那匹神聖的布。我們要看到我們的內心是渴求依賴的,渴求在情感上沖回媽媽的懷抱。像鮭魚一樣,在大海遊歷了三五年,第一次洄游到它的出生地,找到了生命的依賴的力量。
人如果沒有一個內在的動力,遇到生命的抉擇,遇到人生的痛苦,遇到事業的失敗,遇到婚姻的挫折,我們會渴求一個力量,讓我們依賴。我的老師賽斯說:「你會想要再成為一個群體意識的一部分,你會想要再成為宇宙愛、智慧、慈悲、創造力跟神通的一部分。」
所以,有些人甚至為了要得到這種依賴寧願放棄他的個人性。比如,這些人心想:「我呆在爸爸媽媽身邊當媽寶就好,我什麼都聽爸爸媽媽的,不要有意見,不要長大就好。」
也許有些人寧願自己從來不要長大,寧願放棄掉個人性,回到溫暖的集體意識。這些人心想:「我寧願我不要獨立,我寧願我不要長大,我寧願我不要自我負責,我如果能夠一輩子當小孩,一輩子在媽媽的懷抱就好了。」
請問你們有沒有這樣想過?因為長大是需要自我負責的。所以,為什麼很多人總是想找一家大公司,總是想進公家單位,因為公家單位就是媽媽的投射,進了公家單位,自己就可以得到很好的依賴。
作者|許添盛
文字整理|阿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