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打卡51-60
51. 脉浮者,病在表, 可发汗,宜麻黄汤。
52.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按:此处两条补叙麻黄汤证的脉象。
脉浮,明确了病在表。在表的太阳病有伤寒表实证与中风表虚证两种情况。本条是脉浮紧兼见头痛、发热、身疼、腰痛、无汗等表现,属太阳伤寒表实证,宜麻黄汤发汗表解。由于太阳伤寒表实证的高热无汗,脉搏没有不数的,因此本条脉浮而数,是指脉浮紧而数,与单纯感受风热邪气的脉浮数不同,具体仍需结合口渴与否、舌苔薄白或薄黄等表现判断。
若是脉浮缓兼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表现,属太阳中风表虚证,宜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53.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也。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按:两条论述营卫不和的病理机制与治法。
病人常汗出,多为阳明里热或阴虚内热所致 ,但也有本条所描述的营卫不和的情况。
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二者相互协调,对机体具有卫护作用。一旦机体感受外邪,卫气便因病邪的刺激而产生反抗作用,这个反抗作用就可以导致发热,发热是卫气不失其抗邪外卫的功能,故称为卫强。
太阳中风的汗出,是“营受邪扰”而使营阴外泄,因营阴不能内守,故称为营弱。营弱是相对于卫强而言,卫强营弱是一种病理表现。
治疗用桂枝汤,解肌祛风以助卫,风邪祛则营得以内守,助卫益营,待营卫调和,发热、汗出自止。
第54条提示营卫不和者,表现出定时发热、自汗的症状。治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调和,则诸症悉除。胡老与郝万山老师的经验是,在每次定时发热、汗出前2小时服用,解肌微发汗,邪祛后则发热、汗出症自除。
55.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按:本条论述伤寒表实证衄后不解,仍当发汗。
太阳伤寒表实证,出现发热、无汗、身疼痛,脉浮紧。由于风寒邪气郁闭较重,正气奋起与之相争,欲通过汗出的形式祛除邪气,或通过鼻衄的特殊方式祛除邪气。但邪气偏盛,正气不足祛邪,鼻衄虽出但点滴不畅,邪驱不尽,仍当用麻黄汤发汗祛邪。
56.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按:本条主要论述表里证的鉴别,重点在小便颜色。
太阳病与阳明病都有头痛、发热症状。若头痛、发热、不大便而小便短赤,脉沉、滑数,此为阳明里实热结证,根据具体症状选用三承气汤攻里即可,对于本条症状而言,是热邪偏重,考虑调胃承气汤。若头痛、发热、不大便而小便清,考虑表证或表证兼里实热证(结合其他四诊表现加以区分),但无论是哪个,根据表里先后治则,应先发汗解表,可选用桂枝汤解肌微发汗以解表(“宜桂枝汤”四字应接在“当须发汗”之后,属倒装文法)。
服用桂枝汤后,可能会出现头痛、鼻衄的反应,究其原因,是由于在桂枝汤辛温药的促进下,郁遏于表的阳气得以伸张,勃发于外,宣通于上,逐邪出表所致。
57.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按:本条论述汗解后,表证复作的治法。
伤寒表实证发汗后,脉静身凉,为表证已解。但表解后半日左右,病者又觉心烦,且脉浮数,乃表证又作(简略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的描述)。
表证复作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汗后表邪未尽,复行聚合;二是汗后调护不慎,复感外邪,邪郁不解发生烦闷。
综观之,伤寒汗后,表证复作,仍需发汗解表,但由于此前已发过汗,津气受损,肌腠疏松,阴液未济,再次用药宜缓不宜峻,故选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为妥。
58.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按:本条论述误治后自愈的情况。
凡病,当指中风、伤寒等各种病证。若发汗、若吐、若下之。“若”字,意同“或”字,假设不定之辞。 汗、吐、下均为祛邪大法,本为有余之病而设,但如果使用不当或太过,易伤及正气,耗损津液。“亡”,丧失之意,所谓亡血,并非吐血、衄血等失血症状,而是指阴液损伤。
仲景通过本条告诫我们,治病应当药证相符,使用得当。若邪去正衰,则不一定再用药物治疗,可以通过静养调息的方法,发挥人体自身调节功能,使阴阳达到新的平衡。阴阳的相对平衡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证,我们常借助药物的寒热温凉治病,目的也无非是调和阴阳,只要阴阳尚能协调,表明机体具有自我康复的能力,病向愈。
59.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按:本条与上条一样,论述误治后自愈的情况。
上条讲的是大原则,这条是小细节,较为具体的误治医案。本为太阳病,当用发汗法治之,医者错误的用了攻下法,虚其里,二诊又回过头用辛温发汗法,虚其表,表里阴阳亏损,下焦阴液不足,故小便不利。
但是在两次误治后患者没有出现内传里证如口渴、振振欲僻地,烦躁等表现,说明病人机体阴阳自和向愈的可能性强,此时只需调息修养,阴阳自和,则病可自行慢慢恢复。
60.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按:本条论述内外俱虚的脉症特点。
误下伤里阴,误汗伤表阳,导致表里阴阳两虚,阳虚四末失温,故畏寒战栗。阴阳两虚,不能鼓动与濡养脉道,故脉微细。从本条脉症来看,阴阳两虚以阳虚为主,随证治之。与干姜、附子扶阳,人参、甘草益阴,即四逆加人参汤。
本条未出具体治法方药,尤在泾认为:当用甘温之剂,和之、养之,此说可供参考。治疗上应以扶阳为主,兼顾津液,轻者可用桂枝加附子汤,重者可用四逆加人参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