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化鼎盛的原因為何?】
(宋代文化的集大成與承先啟後意義)(宋代文化的現代性?)
(出於台灣大學王世宗教授《中國歷史通釋》第八章〈兩宋:中國歷史的古今分野〉,258-260。)
宋代文化鼎盛,名家輩出,幾有集大成之勢,於此中國歷史的古今相承,可以前瞻亦可以回顧。
理學富有哲學抽象玄思,但也重視道德實行,兼顧理想與現實,既尊古且疑古,絕非「不食人間煙火」,頗持知行合一之志,是以專尚「經世致用」的浙東學派相形之下甚顯狹隘淺陋(葉適、陳亮、呂祖謙諸人難免有功利主義甚至物質主義的偏見),而難以流行廣遠。
宋代文學的形式豐富而素質優秀,古文駢文兼盛(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古文名家不尊駢文卻工於此道)、詩詞齊名(宋詩繼承唐風而宋詞超越五代)、小說(平話)崛起(可謂中國大眾文化之先河),其風繼往開來,新舊皆佳,而能文者亦能學,多才多藝,極有通儒格調(歐陽修與朱熹為佼佼者),連帝王(尤其是宋徽宗)及女子(如李清照與朱淑真)都據有文藝史上的地位。
在藝術方面,宋代書畫的傑出與人才濟濟使此題成為一般治史者必需注意之事,這表示宋代文化層次甚高,蓋宋朝國力不強而其主事者竟如此傾心於藝術——歷代君主未有如宋室之愛美者——若非「重文輕武」之策深具「為政以德」之意,豈可能一方面嚴防外患、一方面欣賞筆墨,何況書畫僅為文士之餘事,而中國藝術的實用性尤低(雖然宋代以後藝術世俗化逐漸興盛)。
宋代史學著述眾多(官修私修皆盛)、體例齊備(紀傳與編年之外又有紀事本末)、通史成就不凡(《資治通鑑》、《通志》、《文獻通考》尤優)、甚至當代史(宋朝國史)意識深濃(實錄完整且許學者使用) 、而世界地理觀念顯現(如《太平寰宇記》),其中通史之作特別顯示宋人對於文明歷史的發展意義(目的性)富有體會——故有此「通古今之變」的學術盛事——這亦反映宋人對於其自身時代在中國歷史中的定位深覺重大,宋代的「現代性」由此可見一斑 。
總之,宋代文化的質與量俱備,此情並非偶然,而是歷史長久的進化大勢所致,然因宋代總結中國古典以至中古的文化,其承先之大功雖有啟後之大效,卻也令後人難以創發突破,以致僵化的問題開始惡化中國的文化;尤其宋代思想是儒家不進則退的自保定案,後世當然無法別出心裁另謀出路,除非儒家的正統地位動搖,否則宋學的立場不能不守,這便是明清學術乏善可陳的緣故,亦是近世考據學風取代問道學統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