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音乐大事记,每一次你都有参与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大家好,今天是2021年的最后一天,感谢这一年里每位同行者的陪伴。
岁月总是静悄悄地带走时间,又带来很多改变。今年的音乐圈,同样在变化中前行。
这一年,我们共发布了110条原创视频,全网播放超过2亿次。很幸运,能在音乐分享与品鉴中,与大家一起经历珍贵的2021。

在节目中,我们一起遗憾送别多位音乐大师,也共享了音乐界的顶级赛事;见证了年轻音乐人的爆红出圈,也经历了网络神曲被评选为年度热歌的无奈与辛酸。我们一起开心、一起难过,有不舍、遗憾、争执,也有闪耀的瞬间。而在这一刻,所有的经历与记忆都将被打包进一个叫做“过去”的行囊。既然无法挽留,那就好好告个别吧。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盘点一下2021年,我们一起经历的那些音乐大事。
01 告别大师,是为了更好地记住他们
在这个习惯了与大师告别的时代,今年我们也怀着深深的不舍送别了几位音乐大师。
2月,传奇爵士音乐大师Chick Corea因病离世;8月,在滚石乐队担任了58年鼓手的Charlie Watts去世,告别了那个滚烫炽热的舞台;10月底,指挥家海廷克在家中与世长辞,结束了自己忙碌的一生。

除此之外,我们也送别了钢琴家内尔森·弗莱雷、传奇女高音歌唱格鲁贝洛娃…
学会告别,几乎是每个人终将面临的人生课题。面对大师的离别,我们能做的,就是记住他们留下来的灿烂瞬间,从他们璀璨的人生精华中汲取力量,让遗憾变得有意义。
2021年春节前夕,在得知爵士大师Chick Corea突然去世的消息后,我们做了一期探讨爵士乐在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
大师离世的消息并没有在中国掀起很大的水花,是因为爵士在中国依然属于关注人数较少的音乐流派。但事实上,爵士乐的自由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是更贴合音乐本身的。之后,我们又做了一系列的内容,引导大家零门槛聆听爵士乐。

这套系列的内容也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广泛的讨论,不论是支持还是反对,我们都很高兴让爵士乐被更多人了解,更开心很多人开始有了对音乐的思考。
大师的意义,不在于他们必须永远活着,而在于他们反复锤炼的经验,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他们的的思想与精神,可以时时刻刻给我们以启迪。
02 肖赛再难出大师?古典乐破圈不应单靠比赛
2021年音乐圈另一件重要的大事,莫过于因为疫情延期了一年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或许是因为今年的比赛有着数量最多的中国选手,大家对这届肖赛的关注度似乎格外高,比如17岁的饶灏一度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
最终,第十届肖赛冠军邓泰山的学生——加拿大华裔刘晓禹拿到了本届大赛的第一名。

比赛期间,我们通过对比鉴赏的方式,全程带大家感受了本届比赛的水平,也引发了各方激烈的讨论。

大家的观点各不相同:有人说肖赛的选拔标准变了,不再以选拔“音乐天才”为第一目标;有人说前辈们的存在把大众的期待值拉高了,我们对新人的要求太过苛刻…
或许,肖赛如今确实很难再现昔日的辉煌。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看到在互联网发达,自媒体兴起,信息壁垒逐渐被消除的今天,古典乐正在打破圈层,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比如,通常爱用表情互动的快手平台用户,在我们发布了肖赛系列内容后,表现出了强烈的表达欲,出现了很多用心而真挚的讨论。

而这次的大赛,也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只有当欣赏音乐的人越来越多,才能更好地筛选出那些真正热爱音乐、有天赋的演奏者才能脱颖而出。古典音乐的出圈从来不应该单依靠比赛,更在于有越来越多能真正分辨好坏的耳朵。

03 打破盲目崇拜,审美回归音乐本身
或许有人还记得,今年,曾经影响了无数国人的“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在一段时间内重回大家的视野。
但这一次,大家在肯定他启蒙作用的同时,也开始审视他的演奏水平究竟如何。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却意味着人们音乐审美意识的觉醒——不再对一个被包装出来的个体进行盲目崇拜,而是将目光回归到音乐本身。
今年四月,我们接连做了两期视频,来分析曾经在中国广泛流行并影响深远的理查德·克莱德曼和马克西姆两位音乐家的演奏水平,也在业内引起了较大反响与讨论。

有媒体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这位钢琴偶像能够在中国走红的原因;更多人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好的音乐。

打破对有名气、有地位、有荣誉等音乐家个人的盲目崇拜,回归到音乐本身听音乐,是提升音乐审美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如今大众审美觉醒的形势下萌发出的新趋势,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04 国潮来袭,民乐崛起
2021年,音乐圈的另一个趋势,是势不可挡的国潮文化来袭。随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在经历了前两年的酝酿与积累后,今年的国潮风迎来了新势头,各大平台的国风音乐盛典、国风综艺等节目层出不穷。

与之相应的,则是民乐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唢呐、二胡等传统民乐的讨论量陡增;民乐《囍》的各种版本在互联网疯传,广受好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国外街头进行民乐表演…

而Yusi在今年的视频中,也讲到了一系列的民乐。分别为大家分享了民族乐器的特点、民乐与西洋乐器的区别。继去年为大家安利了民乐大师吴彤之后,今年我们又推荐了宝藏音乐人——将琵琶带到国际舞台的音乐家吴蛮。

以及今年九月,Yusi曾前往九寨沟参加音乐活动,在学习非遗民族乐器古琵琶的过程中,也亲身感受了当地普通村民的音乐天赋,以及对本土音乐的热爱。

这才是音乐本该有的样子,它起源于生活,发自于热爱,是情感自然的流露。新的一年,愿大家都能找回那份对音乐最初的心动。
05 音乐技术门槛降低,稀缺的是创造力
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今年春天,一名叫Vicky宣宣的15岁女孩因为在半小时内做出了一首歌而全网爆红,在音乐界掀起一阵不小的震动,关于她是不是天才的讨论在网络上刷了屏。

Yusi在当时也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受到了很多网友与媒体的肯定。

是的,宣宣的爆红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这件事的背后,除了她的才华与天赋,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音乐制作技术的门槛越来越低,就连一个15岁的中学生都可以熟练掌握。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我们看到所谓的“原创音乐人”越来越多,但真正的好音乐却并没有增加。好音乐的核心竞争力——创作力并没有提升,反而在音乐中变得越来越稀缺。当技术这层遮羞布被毫不留情地扯开,破烂不堪的音乐内核在大众面前一览无遗。
当然,技术门槛的降低本身是一件好事,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深入走近音乐。所以,正如Yusi所说,我们今天依然还是要抱着乐观的态度,期待有更多像宣宣这样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在技术的加持下,勇敢去探索、尝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06 神曲重返市场,想听好音乐需练就好耳朵
在流行音乐方面,这一年,我们依然如同往常一样,感叹华语流行音乐已死。特别是年底某音乐盛典的十大热歌出炉,几乎全部来自网络神曲。俗套的旋律,浅薄的歌词,让网友们猛然惊呼:华语乐坛真的要完了。

但事实上,我们也不用这么悲观。好的音乐肯定还是存在的,只是大多数时候,被太多繁杂的信息所掩盖了。今年我们依然持续为大家安利了一些非常优秀但名气不大的华语音乐人,比如跟陶喆一样有才气的丁世光,还有风格多变的神秘制作人彭飞等等。

但如何在茫茫信息海洋中发现更多的丁世光?最重要的方法,是练就一双可以独立辨别好坏的耳朵。
所以,未来的日子里,如果不想被网络神曲侵占耳朵,继续跟我们一起来建立或提升独立的音乐审美能力吧。
这就是我们的2021。
看起来只是一期期普通的视频,但因为有你们的参与,每一期节目被赋予了生命力,也有了存在的意义。感谢大家愿意以这样的方式,一起参与到音乐发展的大潮中。我们本是一条小小的木舟,因为有了各位的加入,小舟有了舵手,有了不竭的前进的力量。
2022年,希望可以继续以这样的方式,和大家一起记录音乐,书写历史。
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