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丽心理咨询师:成长的真谛不是变“强”,是看见自己的“弱”
在我们的想象中,好像成长就意味着你需要变得无坚不摧,不能有一点松懈,不能有一丝脆弱,否则就是失败,就等于回到原点。

这其实是对成长的最大误解。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所谓“无坚不摧“。
是不是这就是评估人格是否健康的唯一维度?
“无坚不摧”的状态,在大众的眼中,大概是一个值得艳羡的状态,很多人希望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太过于呈现出强,反而有可能是在防御内心的虚弱。
心理成长工作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整合,在一个人内心的浩瀚海洋中,有“强”的部分,就有“弱”的部分,人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本能的驱动是驱强避弱,也就是潜意识希望不去面对自己内心中感觉到脆弱的部分。
要处理这个部分,人们会动用很多种防御机制,这其中有一些是比较原始,不够成熟的:
投射:把自己的“弱”投给别人,不承认自己弱,反而批评别人弱。
比如,有些父母看见自己孩子不敢上台表演节目,就奚落对方是“胆小鬼”。事实上,不是这个父母更“强大”,而是他们更加不能承受自己的“胆小”,于是就把它投给孩子。有人之所以总是觉得自己弱别人强,很有可能就是认同了这种投射。实际上,谁比谁弱还不一定呢。
压抑和隔离:不去感受自己弱的部分。
比如有的人在亲人离世后,看上去非常坚强,料理后事或者出席葬礼,神色如常,甚至内心也不大感觉到很多悲痛。这样的人,往往是看上去最无坚不摧的,其实失去至亲,是一个人能最脆弱的时候,展现出坚强的一面,往往是以压抑悲痛和脆弱为巨大代价的,这些代价会在日后以心理症状或者躯体症状的形式浮现出来。很多人在半年之后开始莫名抑郁或者焦虑,或者开始有一些查不出病因的躯体疼痛以及其他症状等等。
在这类案例种,看上去“坚强”的人,真的是那么的无坚不摧吗?也许看上去比较成熟,但仍然有很多“隐患”:
理智化:用大道理,鸡汤或者甚至心理学理论去减轻受挫或丧失带来的痛苦。
这个方式相对较成熟,通常也让人觉得使用这种方式的人会特别的厉害,这样的人也很容易被理想化,好像他们说的所有东西就等于他们做到了似的。
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懂得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不仅会发生在你身上,也会发生在那些看起来很牛逼的人身上。
最成熟和高阶的防御方式之一,叫升华。
也就是把自己的痛苦和丧失变成创造力,给人类社会贡献价值,比如很多受尽磨难的人成为了作家,用自己的经历去探索人类的困境,去激励其他人。
防御方式有高低,但总归说明一件事:不管怎样,“弱点”和“弱”的感觉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上和心里,不管你怎么成长,怎么改变,你也不可能变得真正毫无弱点。
我们能做的是,如何让防御系统不断升级换代。
较为低级的,原始的防御机制是不承认弱的存在,企图通过扔掉或者压抑去回避这部分,而更为成熟的防御机制。比如理智化和升华,本质的不同点就在于首先承认弱的存在,我们再去想办法。
防御系统升级换代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与“弱”同行。
当你这样拥抱了自己的“弱”,实际上它就和你的“强”并肩而立,这才是完整的你。
成长的目的不是把自己变得无坚不摧,而是要转一个方向,理解自己的弱,理解自己的起伏。
在整个生命的历程里,“强”和“弱”以及它们之间的起起伏伏,都只是一种流动的状态。
就像树的枝桠有粗有细,树的年轮,有宽有窄,重点不是哪一枝,也不是哪一轮,而是一棵树透露出来的岁月的纹理和生命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