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3.79 折衷主义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79、折衷主义
把矛盾双方平列起来或把各种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混合起来,就是折衷主义。折衷主义有种种表现:
其一是用二元论来代替、冒充、偷换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把两点论中间的重点论偷偷地抽去,把矛盾双方平列起来,不分主要和次要、重点和一般、主流和支流,结果掩盖了事物的真象,模糊了事物的本质。例如,布哈林胡说“从经济上看问题和从政治上看问题有同等价值”,[-]一类骗子鼓吹“政治重要,经济也重要”、“政治与业务轮流突出”等等,都是把矛盾两个方面平列起来,都是折衷主义。列宁在批判布哈林时曾经指出:“‘又是这个,又是那个’,‘一方面,另一方面’ 这就是布哈林在理论上的立场。这就是折衷主义。”[1]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双方是不平衡的,不能并列;只有分清主次,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工作才有正确的方向。
其二是用混合论、调和论来代替唯物辩证法的结合论,把水火不相容的东西无原则地结合在一起。在哲学上,就是企图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混合起来,建立一种超乎二者之上的哲学体系。例如,考茨基宣扬“唯物主义历史观不仅可以与马赫和阿芬那留斯合得拢,而且可以与许多别的哲学合得拢。”[2]波格丹诺夫一伙鼓吹马克思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结合”,他们从马赫那里取出一点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再从马克思那里取出一点辩证唯物主义,把它们混合起来;[-]胡说“英雄和奴隶共同创造历史”等等,都是把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混合起来,都是折衷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对立面不能混合,矛盾不能调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绝不能同资产阶级世界观结合,只能通过斗争,战胜资产阶级世界观。折衷主义混合论不分阶级,不分敌我,不分是非,不要斗争,不要革命,就是修正主义。
其三是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东西来冒充、代替唯物辩证法,总是这也对,那也对,既同意这一观点,又同意另一观点。列宁说:“机会主义者按其本性来说总是回避明确地肯定地提出问题,企图找出一种合力,在两种互相排斥的观点之间像游蛇一样回旋,力图既‘同意’这一观点,又‘同意’另一观点”。[3]折衷主义貌似公正,不偏不倚,实际上倒向错误一边。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原则问题上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表示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决不能模棱两可,调和折中。教员在分析一九二七年以后国际上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时指出:“中国不站在这方面,就要站在那方面,这是必然的趋势。难道不可以不偏不倚吗?这是梦想。”“‘中立’只是骗人的名词。”[4]
哲学上的折衷主义,必然导致政治上的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用折衷主义冒充辩证法是新老机会主义者、修正主义者篡改马克思主义的惯用伎俩。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篡改为机会主义的时候,用折衷主义冒充辩证法是最容易欺骗群众的。教员指出,对于那些“自己另外散布一套折中主义(即机会主义)的人们,大家应当有所警惕。”
注:
[1] 《列宁选集》第四卷449页。
[2] 《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卷。
[3] 《列宁全集》第七卷390页。
[4]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6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