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分析说明比较文学“文化热"中如何坚持“文学性”?(教材外的例子)
比较文学的发展经过了文学的世界主义旅行、文化的多元主义演变以及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融和等几个阶段。随着全球化的深化,文化浪潮席卷比较文学。不可否认文化研究作为背景的参与让我们的比较文学研究受益匪浅、获益良多,但文化研究的视角和理论,只是作为比较文学思考文学性质、文学问题的不同方面的工具、手段,而不能喧宾夺主。法国学者谢芙莱尔曾强调说:“比较文学研究的历史,如果最后能够以文学精神的历史本身呈现出来,那么,无疑这种比较文学研宄就是成功的,有益的。”文学研究不同于文化研究,比较文化也不是比较文学,两者不能混淆与取代。文学 性是 比较 文 学 最本 质 的规定 性,它决 定学 科 的性 质 与类 属, 即比 较 文 学是 文学 研 究的一个 分 支,所以比较文学在“文化热"中必须坚持“文学性”,而我认为要坚持文学性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明确比较文学定义
俄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形式主义批评家罗曼•雅各布森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了文学性这个术语,它指的是文学的特性。他说:“文学科学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说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要在“文化热"中如何坚持“文学性”首先必须明确比较文学首先是一种文学研究,在出发点上要牢牢记住自身的“文学”本性。比较文学研究中对文学的研究是中心,刘象愚先生就曾指出 :“比较文学的不变 ,在于标志它本质特征的那些东⋯⋯比较文学的研究 ,无论跨越了什么样的界限 ,总须把文学性也就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那些基本性质置于自己的核心。”只有这样,比较文学作为学科才能显示出其自身的独立存在和意义价值,真正具有不可替代的学科地位。正如美国学者雷马克所言:比较文学虽然是不同文化比较研宄的组成部分,然而它“在这个更大的领域内必须扮演自身明确的角色。只有这样,比较文学才能不仅充分证明自身存在的必要性,而且赋予文化研宄这个尚未定型的学术范围以实质性的信誉。”
其次必须明确比较文学是一门学科而不是普遍适用的具体方法,因此学科理论的建设极为重要,从狭隘的“比较”观出发比较文学就只能是 一种方法了。比较文学研究现在迫切需要的是深度而不是广度,是学科的稳定而不是扩张。
二、调整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并回归文学
孟华在总结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发展及现状后,专门对比了比较文学中的“形象学”与一般文化研究的区别,她认为,“文化研宄是从社会构造、文化形式、日常生活框架入手,主要考察的是大众文化、传播媒介等方面的情况和现象,研宄的终极目标是要批判现实,找到替换性的生活模式。而形象学研究则是从文学作品入手,最后仍要回归文学。此类研究尽管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目的却是进行文学研究,并且是跨文化、跨语言的文学研宄,探讨的是国际文学关系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的诸多问题。”可见文化研究应始终作为文学研究的背景,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产物呈现了任何一个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的总体文化。因而文学作品便成了文学性和文化性的综合体。研究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本身的问题,可以在研究中涉及文化问题,采用文化视角,联系文化背景,得出具有文化意义的结论,然而必须明确的是比较文学的研究不能跳过文学来谈文化,不能为了追求是文化性而放弃文学性,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结合是“以文学研究为根本目的,以文化研究为重要手段,以比较文化来深化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与比较 文化只是目的与手的关系,比较文学的归宿也必须体现“文学”的本性。
三、储备语言方面的知识
众所周知,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跨语言的研究,翻译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文化研究还停留在单一的语言体系内。因此作为比较文学的学者应通晓多国语言,这样才能寻找到原始的材料,才能对作品进行真正的欣赏,美国学者迈克尔曾说:“一个通晓数种语言的人能够透彻理解来自特定文本中的文化”。而大部分学者做不到这点,相比之下,单一的语言体系中的文化研究更加简单,而且在语言转换过程中,文化信息会出现增添、失落和歪曲的现象,文化意象的传递问题也极为复杂,要想了解作品首先要了解其中的文化现象,因而学者们会转向对作品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的研究,希望从中挖掘出作品的本质,久而久之在文化的浪潮下便不可避免地出现比较文学变质为比较文化的现象,可见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语言方面的知识储备也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