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老和尚爆金币:织田信长上洛后对本愿寺的勒索

2023-07-25 21:22 作者:朋友科巴  | 我要投稿

令人惊讶的本愿寺起兵

元龟元年(1570)九月十二日深夜,石山本愿寺的早钟被激烈地撞击着。

告急的早钟之声,接连向以石山本愿寺为中心的摄津(今大阪府、兵库县的一部分)、河内(今大阪府下的南、中、北河内三部分)一带的寺内町(注1)和道场传播,进而传到和泉(今大阪府南部)、大和(今奈良县)和纪州(今和歌山县)。

早钟是在紧急情况下用来传递信息,召集寺院僧众和信徒的。听到早钟的信徒,很快就集结在本愿寺巨大的伽蓝之内。

在这些信徒当中,有不少是前日还作为将军足利义昭一方,在织田信长的指挥下与三好三人众鏖战的纪州杂贺、汤川的信徒。他们都是在“将军亲征”的号令下聚集起来的,不过与其说是在将军的麾下,不如说他们是在本愿寺第十一代宗主显如(光佐)的指令下行动的。

本愿寺僧众的火绳枪朝着与石山近在咫尺的楼之岸要塞和川口要塞开火。楼之岸要塞由织田信长的部将稻叶良通、中川重政等驻守,川口要塞则由平手监物、丹羽源六、佐佐成政等守卫,他们此刻正在与眼前据守野田要塞和福岛要塞的三好三人众约一万三千人的部队对战。

本愿寺僧众朝楼之岸要塞和川口要塞开火,显然是意在向天下表明,本愿寺已公然与将军和信长敌对。

信长军所攻击的三好三人众,是指在阿波、摄津、和泉一带具有势力的三好长逸、三好政康、石成友通。根据以三好三人众一方的视角而写成的史料《细川两家记》,当时有传闻说,三好一方的野田要塞和福岛要塞一旦被攻下,信长方就会进攻石山本愿寺。

因此在本愿寺一方里,这样的意见占了上风:应当在野田、福岛两要塞的三好军还在奋力抵抗之时,向信长发起挑战。于是,九月十二日深夜,传递起兵消息的早钟被敲响,立刻就有大量信徒集合了。

本愿寺的起兵使得“信长一方大惊”,《细长两家记》这样记载了遭遇突然袭击的信长一方的震惊。然而,信长一方的记录却显得非常冷静:

虽遭遇叛乱,但并无大碍。(《信长公记》卷三)

信长一方是否已经预料到了本愿寺的起兵呢?或者他们认为,本愿寺的起兵根本构不成大的威胁?其实在事情背后,信长一方认为:

若攻克野田、福岛,大坂(注2)(石山本愿寺)的灭亡也为期不远。(《信长公记》卷三)

信长方将三好三人众所据守要塞的陷落与本愿寺的灭亡视为连续相关的事件。换言之,进攻本愿寺原本就被视作讨伐三好三人众之战的一部分。因此本愿寺的起兵,也是信长一方已经预见到的事。

织田信长在两年前开始勒索、恐吓本愿寺,此刻终于付诸直接行动,本愿寺这才下定了起兵的决心。

这就是持续十年的“石山本愿寺之战”的序幕。

寺内町的特权与中世的自由民

本愿寺起兵两年前的永禄十一年(1568)九月,织田信长拥立足利义昭进入京都。十月,信长向本愿寺征收军费五千贯(相当于一万石米),并向堺征收军费两万贯(相当于四万石米)。这笔军费是以复兴足利将军家为名征收的。

本愿寺很快就把钱交了上去。当然,这与摄津、河内地区的寺内町遭到了信长军的压制和破坏不无关系。

所谓寺内町,就是以真宗(一向宗)寺院为中心形成的宗教聚落,本愿寺在这里享有“寺内特权”。本愿寺向领主要求的特权,就是寺内安全的保障、各种课役杂税的免除、“德政”(注3) 免除,等等。通过这些“寺内特权”,

本愿寺得以独立于外部的政治势力,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空间。

与石山本愿寺的所在地一样,多数的寺内町也紧邻河川和港口。因此,生活在寺内町的大多是依靠河川和海洋生存的工匠、商人、交通运输业从业者和艺人等。他们既不受领主的人身支配,也不受旧佛教(注4)的支配,他们就是所谓的“中世的自由民”。

富田、久宝寺、招提、贝塚、富田林、大塚、大伴、鹤原、八尾等--现在,我们也能大致追忆寺内町的景象。

织田信长自尾张(今爱知县西半部)出征,征服美浓(今岐阜县南部)、伊势(今三重县大部分),但最终未能成功支配的,其实就是本愿寺信徒的势力范围。后一章还会讲到,为响应本愿寺的起兵,伊势长岛曾三次结成宗教一揆(注5),反抗信长。妨碍织田信长一统天下的,其实就是这些以念佛信仰为精神支柱的“中世的自由民”--本愿寺的信徒们。

织田信长在实现对各地的领主、大名的掌控之时,也对本愿寺信徒控制的地域和财力垂涎不已。织田信长在从京都挺进摄津、河内、和泉之时,向河川等交通要道上的寺内町征收军费,对拒交军费的寺内町则加以破坏。这当然有军事上的目的,但刚才提到的经济目的才是首要的原因。

在淀川附近摄津高的富田,有以教行寺为中心的寺内町。然而因为拒交军费,富田寺寺外遭到了信长军的破坏。于是寺内町的居民重新交了军费,寺内总算幸免于难(《言继卿记》永禄十一年九月三十日条)。

此外,也是因为拒交军费,茨木的郡山道场被破坏,因而郡山重新开始交纳军费(《细川两家记》)。

看到织田信长如此强硬地压迫和破坏畿内(注6)的寺内町,本愿寺早早交纳了五千贯军费,意图避免与织田信长对立,维护既有的寺内特权。

与之相反的是,处于大商人的会合众(注7)治下,与寺内町一样保持着自治体制的堺,拒绝了织田信长提出的交纳两万贯军费的要求,反而和三好三人众结盟了。会合众招募雇佣兵,在堺的周围深挖壕沟,高筑望楼,加强都市的武装守备,明确表现出对抗信长的姿态。

然而,次年正月,三好三人众之一的三好政康试图在京都本图寺袭击足利义昭失败,织田信长借此机会将大军开向堺。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堺终于屈服。从此以后,堺成为织田信长在政治、经济上的管辖地。

这时,信长又发兵摄津尼崎,强征军费遭拒,遂将尼崎尽数烧毁(《细川两家记》)。

已经上交了军费的本愿寺显如,为了窥探织田信长的意思,在永禄十二年正月到十三年正月,给织田信长送了贺年信,还找机会向信长赠送了金裥、马和太刀作为礼物。

除此之外,他还专门写了封表明“绝不与三好三人众合作”的书信:

双方绝对不存在任何合作的关系。(《显如上人文案》永禄十二年十一月二十日)

这封说明本愿寺保持中立的书信,通过明智光秀,送到了将军足利义昭那里。

然而织田信长认为,本愿寺的这些表态无非是表面功夫。此时在街头巷尾都有传言称,本愿寺在四国阿波、赞岐的信徒与三好三人众有关系,并且,这还体现了本愿寺的意向。

还有近江(今滋贺县)江北十寺的信徒,也被认为与六角承祯、浅井长政有往来,暗地里对信长抱有敌意。

注1:寺内町,指中世末期净土真宗本愿寺的寺院境内所构成的发达聚落。

注2:大坂是大阪在明治时代以前的古称。

注3:“德政”在中世日本一般指“恢复原有状态”,包括寺社及大庄园主领地的恢复(譬如强制赎回已卖出土地)、债务关系的强制解除等等。

注4:指平安时代开始形成的八宗正统佛教,又称显密佛教,他们与高层政治权力的结合更紧密,并在全国范围内有大量庄园。而本愿寺的净土真宗被称作新佛教。

注5:一揆,即一群人同心协力为某个目标结成的集团,以一向宗僧侣及信徒结成的一揆即一向一揆。

注6:指京都及其周边的山城、大和、河内、摄津、和泉。

注7:自治都市的评议组织,相当于商会。



老和尚爆金币:织田信长上洛后对本愿寺的勒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