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看古建——平面巨大的古建筑(中国篇)

先祝各位粉丝身体安康,都能宅在家里欢欢喜喜过大年。
公司放年假,只匆匆去了首博一天,没敢久留。昨晚见博物馆、图书馆等都临时闭馆,闲着没事,在谷歌地图上把脑子里能想到的几处平面巨大的古建筑搜罗一番,粗略的测量,没有算入出檐,但毕竟找了大半天,所以还是希望能点个赞吧。
千年国宝、无上国宝、罕有的宝物—梁启超评价奉国寺语


虽然太和殿的体量和面积是我国第一巨的,其实它的木构高度和面阔都比隔壁太庙享殿逊色一些,只是进深较享殿更大一些。

如果算上台基,享殿高32.46米,太和殿高35.05,太和殿高于享殿。如果只算木构,太庙享殿则远远高于太和殿。享殿为29米,太和殿则为26.92米。从开间来看,享殿和太和殿一样,都是面阔十一间,但享殿东西长68.2米,比长度为65米的太和殿长3.2米。从进深上看,享殿进深30.2米,太和殿进深为35.5米,比太和殿略窄。从资料和木构与台基比例看,太庙享殿这个比例才是明初宫殿的正常模样,可以想见永乐朝时故宫外朝三大殿是何其壮观。

长陵祾恩殿,面阔九间(通阔66.56米),进深五间(通深29.12米),殿内60根楠木大柱,中央四根大柱直径达1.17米,高约23米。面阔依旧以1米之差压着太和殿一头(太和殿:我这个第一太难了π__π)

保和殿面阔9间(46.55米),进深5间(21.705米),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高29.5米。面阔与进深比为2.143:1,符合明代官式建筑面阔与进深比多在2:1~3:1间的规律。保和殿共有54根柱子,外金柱柱径最大890mm,合10.47斗口;内金柱柱径740mm,合8.7斗口。保和殿外檐金柱柱径大幅超过内檐金柱柱径的做法在明清官式建筑里十分罕见,不符合宋代《营造法式》和清《工程做法》的规定法式,是一个特例。

东南角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楼沿城台外缘转角建造,高 17米,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35米,南北长35米,宽16米,建筑面积700余平方米。金柱都是由楔形木包镶八棱形木心拼接而成,楼内立两排金柱20根,是角楼的主要承重骨干。此处是唯一保存下来的北京城东南角的角楼,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城垣角楼。

摩尼殿面阔7间(约35米),进深7间(约28米)。十字形平面,面阔进深2个方向的次间都比梢间狭窄一些。四面抱厦有门窗,仅有栱眼壁略通光线,故殿内采光通风欠佳。大殿屋顶为重檐歇山,四面正中均出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为海内孤例。

徳宁之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元代木结构建筑。面阔九间(42.66m),进深六间(26.26m),内槽柱网减柱、移柱法并用,使空间扩大的同时节约了木材。明清以降,减柱法移柱法并用的建筑日益少见。

公元845年,唐武宗发动灭法运动,寺内木构被毁。公元857年,唐大中十一年,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重建佛光寺,现存东大殿即是此次重建遗物。大殿面阔七间(34m),进深四间(17.66m),柱网由内外两周组成,即宋《营造法式》载“金厢斗底槽”。具有明显的柱头升起,但没有侧脚。天花板都作极小的方格,与日本天平时代的遗构相同,这也是大殿为唐建的例证。佛光寺大殿现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暨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

榆林是我国修筑长城较早和较多的地区,存有战国、秦、隋、明等时期的长城遗存。境内明长城东起黄甫川,西至定边花马池,沿途有819座守护壕墙、崖塞、780座小墩、15座边墩、36座营堡。镇北台共4层,高30余米。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64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是万里长城上最大的军事瞭望台。

边靖楼建于明洪武7年(公元1374年),成化7年(公元1471年)火焚后重建。楼基高达13.3米,基顶长43米,宽33米,城台基底长49.9米、宽40米。楼身高26.7米,歇山顶。楼内面宽7间,深5间。楼南面挂有“声闻四达”、“威震三关”等巨匾,高3米,长7-9米,海内罕有。

大慈真如宝殿是北海“西天梵境”的主殿,建于明万历年间。面阔5间(38.34m),进深3间(18.62m)。木结构全部采用金丝楠木所建,整座大殿由24根高10米、直径0.5米的楠木大柱支撑,且不施彩绘,完全以木材本色示人。天花用沥粉贴金坐龙图案,形制与太和殿相同,其地位可见一斑。

光孝寺大雄宝殿面阔7间(35.47m),进深6间(24.59m),高13.5m。始建于东晋隆安元年(397年),原面阔五间,清顺治十一年扩至七间。南宋绍兴年间大修,故主体木构仍为宋代遗构。大殿柱网为金厢斗底槽式,金柱前后跨距达8米,使得内部空间十分宏大。

宋天禧元年(1017年)始建,明代重建,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建,遂为今状。其形制仅次于故宫太和殿,相当于保和殿的规制。面阔九间( 45.8 m),进深五间(24.9m),其四周廊下环立 28 根雕龙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柱高 5.98 米,直径为 0.81 米,原为明朝弘治十三年敕调徽州工匠刻制,清雍正二年重刻。

原在山西永济县永乐镇,是大纯阳万寿宫的主要部分,建于元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因修筑黃河水库,已迁建到芮城。三清殿面阔七间(34m),进深四间(21m)。用减柱法,仅余中央三间的中柱和后金柱。殿内壁画绘三百六十值日神,是元代寺观壁画至宝。

瞿昙寺原围有土城,形势险固。隆国殿建于明朝宣德二年(1427年),为瞿昙寺最高大的建筑,面积大约900平方米,四面设有明廊,形制类同于明代奉天殿。面阔7间(33.64m),进深五间(25.04m),是现存明代官式大木构的珍品。

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年)建。面阔七间(40.96m),进深四间(22.31m),总高约21米,台基高2.4米,是崇福寺的主殿。为扩大内部空间,内部减柱、移柱法并用,去掉当心五间中柱,前槽四根金柱仅留两根,并移至次间中线上,增大佛坛和礼佛空间。

大殿面阔7间(40.7m),进深5间(25.5),单檐庑殿顶,面积1200多平米。是善化寺中唯一未被战火毁坏的辽代建筑。

始建于辽,保大之乱(1122年)毁于兵火,金天眷三年(1140年)旧址重建。殿身东向,大殿面阔九间(53.75m),进深五间(29m),北端鸱吻系金代遗物,当心间及左右梢间辟门,形制古朴,为金代旧物。

原名咸熙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现大雄殿仍为辽代原构。面阔九间(48.2m),进深五间(25.03m),其内梁枋仍保留有辽代飞天形象及彩绘,为朱红、青绿的五彩遍装式。我认为为什么不叫大雄宝殿,因为“宝”在其中啊!是我国历时最久的单檐庑殿木构,今年更是其建成一千年整。

数了一下,想起来的比这多,但写出来也就这十九处了。(孔庙奎文阁、天贶殿、莆田元妙观三清殿:我们不香么?)
还有很多鼓楼钟楼应该也很巨大,但是我懒得说了(就是懒,我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滑稽 )
下一回开始日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