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旧闻】京郊农民喜看《秦香莲》
作者:本报记者 程丹梅《光明日报》(1991年01月04日 星期五 01 版) “今晚有《秦香莲》!” “山东京剧院送戏来了!” 1月3日晚,依然沉浸在新年节日气氛中的昌平县,热闹非凡,大街上,三五成群的乡亲们冒着寒风一齐涌向县影剧院,那儿,山东省京剧院一团将要为京郊农民演出传统戏《秦香莲》。 离开场时间还差半个小时,有1200多个位子的影剧院已坐了一多半人。一对老俩口相依着,急切地望着舞台上的幕布。老大爷姓高,68岁了,平日里就喜欢京剧,今天高大妈早早做好了饭,老俩口吃罢饭走了3里多路来到了这里。高大爷兴致勃勃地说:“平常我只会瞎哼哼,没机会看这么好的戏,现在赶上徽班进京200周年纪念的日子,难得,风再大也得来。” 最忙活的要数看门收票的大叔了。他说他好久没这么起劲儿地收票了。“平常来这里的人很少,就是来也是看电影的。今儿个是京剧,不同往常。我这人就爱看京剧。京剧团常来就好了,我就是再忙也乐呵!” 有抱着孩子来的,有拄着拐杖来的,还有端着烟袋锅来的……县文化局一个姓刘的同志说,一整天他总被人追着要票。 演员们比观众更紧张。在后台,拉二胡的周娜娃早就吱嘎吱嘎练了起来。演包拯的是35岁的宋昌林,他光演这个角色就有10个年头了,他让化妆师使些劲勒头并说:“艺术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不能因为给农民演出就不认真。”秦香莲的扮演者薛亚萍是山东省人大代表,她的话最能代表演员们的心情:“能到京郊演出我们感到很光荣,振兴京剧离不开群众,真正的评判者是他们,只有他们喜欢,振兴京剧才不是一句空话。”她告诉记者,山东京剧院对待演戏有三个一样,那就是“城市和农村一样,观众多和观众少一样,条件好和条件差一样。” 在“热烈欢迎山东省京剧院到昌平慰问演出”的横幅下,昌平县副县长潘忠代表全县人民感谢艺术家送戏上门。待开演时,剧场里人已满满的。观众有滋有味地看着,为秦香莲的命运而悲而泣,为包拯的刚正不阿喝采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