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后浪》和《看见》——视频平台与创作

2020-06-12 22:44 作者:老中医爷爷  | 我要投稿

一前一后,b站和快手先后发布了自己的平台形象宣传演讲视频。

b站的《后浪》在先,有朝气却饱受争议;快手的《看见》在后,内容和编排几乎明面冲着《后浪》而来,更加地接地气。

《后浪》
《看见》

5月4日《后浪》发布,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觉得《后浪》所讲述的内容是少部分人的繁荣,不能代表广大青年,《后浪》口碑急剧下跌。而内容更加平凡化的《看见》一经发布,极大助长了这一现象。

但是这两个视频看下来,我个人感觉《后浪》更能打动我。或者至少,《后浪》不应该被舆论打压到如此地步。

从技术层面说,作为视频,《后浪》的氛围营造比《看见》好得多。何冰的功力比怪鸽要强上不少,同时《后浪》的镜头选取、配乐、剪辑都要明显好于《看见》。这样,在观看时,《后浪》会更加令人舒适,也更容易打动人。

大多数人因为不做宣传相关工作而对视频手法不敏感,更多人反感的是内容方面。

就内容讲,我也不认为《看见》在《后浪》之上。它们彼此侧重点不同,没有明显优劣之分。

这两个视频最本质的性质是平台宣传,意图塑造形象、推广价值观。b站的主题是“创作”,是制作一个好的作品去发布、交流;而快手的主题是“记录”,寻找平凡中的美,记录生活点滴。这是目前两个平台的大致生态,也是各自希望去塑造得更好的生态。两家的视频传达出的都是对自家生态的自信和赞美。

这两种生态是不同的发展方向,不能说快手因为更加贴合群众、更加“接地气”、视频成本更低更易于制作而优于b站。

我当初来到b站正是被b站的up主自主创作的模式吸引的。相比于国内视频网站的巨头优酷和爱奇艺,b站的视频来源更多的不是官方大制作而是一个个up主的创作。我不敢说b站真正做到成为创作者发挥、交流的天堂,但是确实它的方向是这个。我认为多样创作交流的模式也是b站的内核和根基,这样的平台对于任何一个自己做内容的创作者来说,吸引力都是莫大的,每个人的被喜爱程度是不一样的,但是不会有被各种官方大制作淹没的无力感。

很多人愤怒于《后浪》所展现的生活不是大多数人经历的平凡状态,认为这“脱离群众”了。但是这种声音不在点子上,因为b站根本就不是用来记录平凡生活的。

我刚才提到,b站的主题是“创作”,创作需要不一样内容、自己的观点、一定的技巧,这三个中的至少一个,一个好的创作必定不那么“平凡”。也正是因为b站up主们视频质量的相对高超,《后浪》的剪辑看上去更加舒服。

过于平凡的东西不值得受到太多关注。我们看视频,是为了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自己需要的、自己不曾了解的东西,而不是普通人普通的生活。赞美《看见》在歌颂平凡的人应该再仔细听听怪鸽的原话。“那些不假思索就说这里不够潮的人,应该亲自来这里看看。有人在大山里起舞,有人在菜地里高歌……”这里面的逻辑是这样的:平凡的人也可以很潮,因为他们在大山里也能起舞,在菜地里也能高歌。对嘛,快手也知道,有内容有思考的作品才是值得被看见的。

平凡和真实的对立面不是卓越和美好,而是浮夸与虚伪。我们应该创作美好的东西,我们应该追求卓越,这不叫脱离群众。平凡能衬托出伟大,但不能因为平凡能更容易地显出伟大而去仅仅追求平凡,平凡本身不值得被歌颂。

视频网站不能,也不应该代表谁的所谓“真实生活状态”。文化创作脱胎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

《后浪》当然是有问题的,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主题内容不是献给广大青年的,它是勉励创作者的,然而却戴了一个献给年轻一代的帽子,还在5月4日青年节这天发布。b站的创作者们主要是年轻人,但不能说年轻人都是理想中的创作者,相关的量不一定有因果推演关系。片中缺少平凡背景和重要“正业”的镜头又进一步加剧了和青年普遍状态的疏离感。《后浪》的传播广度超过了预期,广泛渗入了平凡群体甚至落后群体中,客观上更加重了这一问题。

拔高到平台层面的捧一踩一更是不可取的,《看见》背后“展现平凡美好”的快手里,低质量、浮夸、虚伪这些真实和平凡的真正的敌人,还泛滥着。

b站也好,快手也罢,其他千千万万的平台也都一样,都是殊途同归。不同的形式下,我们都需要“心里有火,眼里有光”的创作者,我们都期盼着更多有深度、有思考、有技术的互联网内容,它们是值得被看见的。

创作者需要出产优秀的内容,观众也要提高审美和分辨能力。我们需要少一些无趣、低俗、劣质。

敬畏大海,向往浪花。奔涌吧,后浪!


《后浪》和《看见》——视频平台与创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