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看山计划第八题:2017年国考副省级第3题
“给定资料3”中划线句子写道“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这句话内涵丰富。请你根据“给定资料3”,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15分)
要求:(1)准确、全面,逻辑清晰;(2)不超过300字。
【指点】
拿到这种完全读不懂的题目,可以先材料梳理,把每部分核心意思展示出来,很有可能让材料变清晰,每段内容:
1、柔是儒家的要义,体现了弱德之美,彰显了中国文化性格。
2、儒字含需,体现一种等待的姿态。
3、中国人的品性有耐心,能等待和忍耐,加强到:中国人的柔顺性,不受外界危机影响,克服动乱。因此,儒者的柔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柔。
4、柔是水的最突出特性。一是上善若水,“弱者道之用”,此所谓“弱者”指的就是水的柔弱。二是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三是水不定形,因此能变成一切可能形状,这是道的品格。水以隐喻和象征透露中国文化传统性格:确立了存在论的基本意向,奠定了道德论的基本取向。
5、传统文化的等待姿态,与儒家的柔有深刻关系,影响中国人与自然、他人打交道方式。
6、中国古代文化的柔性特点,不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攻性和侵略性。
分析:5、6段内容非常紧密,第6段就是中国人与自然打交道,可以合并成一个特性。2、5段都谈等待姿态,可合并。2段的谈儒→需→等待姿态,缺少“柔”,第5段把柔拿出来,以回应题目。这样以来“柔”的含义就有了材料1,3和2、5、6三层意思。
恰巧材料4中水的特性也有三层意思,仔细分析两者有较为强烈的对应关系,可以一一对应的去解释。
高频疑问解答:
大家就不要往这个坑里跳了,不要过分追究这个题的答案到底为什么是这样了。希望大家明确的是:
1、这个题已经考过了,不会再考了,放松心态,不懂就算。
2、但我们又不能轻易放过这个题,要从更加普适的高度去思考这个题的意义,解剖这个题目的模型:划线句子出现的位置在哪,材料的腰部。只有x才能x的句式,结合上下文,正好是承接文化(上文)和水(下文)的过渡句或连接句。再结合我们之前讲过的指纹,我说过,划线句子的位置很重要,去思考他在材料里起什么作用,他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出题人通过材料在如何解释他。
3、做理解类题目要知道,我们不是要当理论专家、文学专家,而是要当做题家、当申论侦探。理解划线句子的正确思维习惯,贯彻客观题和大作文之中。甚至现在客观题越来越少、大作文越来越多的需要对特定句子进行准确理解。所以一定要形成稳固的思维习惯,不要一上来就跳到材料的泥潭里,而是要先置身事外隔岸观火,看明白了再适时置身其中切身体会,在跳进跳出中深刻理解材料。
【中指答案】
水的意象指的是水的隐喻和象征,儒之柔指的是以柔为要义的中国文化性格,这句话指出了水以隐喻和象征透露中国文化传统性格。具体而言:1、水体现的上善若水,“弱者道之用”;与儒体现的弱德之美相统一。2、水有善于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的意象;与儒体现的传统文化性格中不具有征服自然的进攻性和侵略性的等待姿态是相统一的。3、水体现道德品格:不定形,因此能变成一切可能形状;与中国文化品格中“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柔顺性是相统一的。可以看出,水的意象不仅体现儒之柔,还确立了存在论的基本意向,奠定了道德论的基本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