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文章被拒3次终被Frontiers接收2,我从中学到了什么(修回)
小薇有篇文章被拒稿三次,终于等来修回后,审稿人又要求反复修改,中间多次想摆烂,但后面还是重新调整好心情,最终完成了文章的发表。其中的崩溃和折磨,让人难忘,但同时也让人成长。昨天给大家讲了投稿过程(戳链接SCI文章被拒3次终被Frontiers接收,我从中学到了什么(1-投稿)),今天讲修回过程,希望大家能从中获得信心和启发。
拒稿3次,投稿到第4个杂志<Frontiers in Psychiatry>,影响因子为4.157(远超出了我的预期),终于中稿了!结束了漫长的拒稿-投稿-崩溃-再战的无情循环~
从投稿到一改,经历了近半年时间。后续又修改了两次,从开始修回到接收共用了2个月时间,这个过程还是比较迅速的。由于本文的研究方向不是很大众,可参考的意见并不是太多。但是,小薇还是仔细的回顾了所有的审稿意见,总结了几点有价值的意见给大家分享一下,以后写作时可以借鉴。

在前言中,可以改进关于家庭动态、生活质量和病耻感之间关系的主要研究主题的文献介绍。
[本研究中,涉及的指标较多,而重点在于研究他们之间的相关性,因此前言中应该多引用指标相关性的文献。因此,前言要紧密贴切主题,并且注重连贯性和相关性]
研究假设和结果通过提出正相关/预测或负相关/预测的关系来呈现,我都很难理解这些积极或消极的关系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点平时很容易忽略,一般看到相关性值是负数,都用负相关来表述。然而,有时审稿人会看不明白具体的结果,所以要更把具体的相关性结果介绍清楚,例如良好的家庭动力与较差的生活质量相关]
这三个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应该在实际和临床意义方面进行更多的讨论。
[这类的文章偏向于心理学,对于结果的思考是很有必要的,然而,我们获得的一些结果和大众的认知以及以往文献报道是不同的。要相信自己的发现,能做的就是不要回避自己的结果,多做思考来解释为何获得了这种结论。另外,讨论中要注重研究的临床意义,这是终极目标]
作者需要将介绍中假设与讨论联系起来。
[有些时候在前言描述的最后一段,我们会列一些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并做一些假设;在讨论时候也要针对这几点进行一一讨论,做到前后呼应]
经过三次拒稿和三次修回后,终于尘埃落地了。
回顾快一年半的经历,虽然心情跌宕起伏,但是也收获了不少知识。在做科研的道路上,发现了论文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同时,没有发不了的文章,只有投不对的杂志。小伙伴们如果遭到拒稿也不要灰心,千万别轻言放弃,拒稿是一种常态,只要心态调整好,按照审稿意见认真的修改,一定会有中稿的一天。
希望小薇的经历能够帮助到你们,切记一定不要自暴自弃逃避问题!你们在投稿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奇葩经历呢,可以留言说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