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代武举看古代职业武师的身体力量。

《清史稿》记载说:"凡乡、会试俱分内外三场。首场马射,二场步射、技勇,为外场。三场策问二、论一篇,为内场"。"考试初制,首场马箭毡球,二场步箭射布侯,均发九矢。马射中二、步射中三为合试;再开弓、舞刀、掇石试技勇。 顺治十七年,停试技勇,康熙十三年复之。更定马射树的三十五步,中三矢为合式,不合式不得试二场。步射距八十步,中二矢为合式。再试以八力、十力、十二力之弓;八十斤、百斤、百二十斤之刀;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弓开满,刀舞花,掇石去地尺。三项能一、二为合式,不合式,不得试三场。合式者印记于颊,嗣改印小臂,以杜顶胃。三十二年,步射改树的距五十步,中二矢为合式。 乾隆间,复改三十步六矢二中为合式。马射增地球,而弓、刀、石三项技勇,必有一项系头号、二号者,方准合式。遂为家制"。内场的试题,有武经七书、论语、孟子、孙吴兵法等
大致翻译(来源度娘)
一、二场试了弓马技勇,称为“外场”;三场试策论武经,称“内场”。一场试马上箭法,驰马三趟,发箭九枝,三箭中靶为合格,达不到三箭者不准参加二场。乾隆年间,一场又增加了马射“地球”,俗称“拾帽子”,专为考察伏射能力。二场考步射、技勇。步射九发三中为合格。 所谓“技勇”,实际上主要测膂力。(脊梁骨人体肾脏外面那层发白、发青的薄膜叫“膂”。那层膜越厚、越青,人的腰力也就越大。)
一共三项。 头项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号,另备有十二力以上的出号弓。应试者弓号自选,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为准。 二项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号,试刀者应先成左右闯刀过顶、前后胸舞花等动作。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 第三项是拿石礩子,即专为考试而备的石块,长方型,两边各有可以用手指头抠住的地方,但并不深。也分为三号,头号三百斤,二号二百五十斤,三号二百斤。考场还备有三百斤以上的出号石礩。应试者石号自选,要求将石礩提至胸腹之间,再借助腹力将石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一次完成为合格。 凡应试者,弓、刀、石三项必有两项为头号和二号成绩,三号成绩超过两项者为不合格,取消三场考试资格。 三场是考文,当时叫“程文”,也称“内场”,相当于文化课考试。内场考试对大多数武人来说,比外场考试更难应付,所以考试办法不得不屡有变动。最初是考策、论文章,“策”相当于问答题,“论”是按试题写一篇议论文。顺治时定为策二篇、论二篇,题目选自四书和兵书。康熙年间改为策一篇、论二篇。策题出自《孙子》、《吴子》、《司马法》三部兵书,论题只从《论语》、《孟子》中出,考试难度有所降低。乾隆时,又改为策一题,论一题,题目都选自《武经七书》。
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号,是多少?
李呈芬《射经》中相应论述。
‘盖弓箭力量,欲其相称。(古者弓以石量力,今之弓以个量力,未详出处。然相传,九斤四两为之一个力,十个力为之一石。或曰九斤十四两为一个力云。凡弓五个力而箭重四钱者,发去则飘摇不稳;而三个力之弓,重七钱之箭,发之必迟而不捷。何哉?力不相对也。故三力之弓用箭,则长十拳。所谓一拳,名曰一把。十把之箭,其重四钱五分。如四力之弓,则用箭九把半以长,或至十把,尤为相称,其重则五钱五分。至于五力六力之弓,用箭亦长九拳之半。七力八力之弓,用箭只九把,即长至九把半亦可也。)故箭之长短,随弓力以重轻。弦扣之精粗,亦视弓之强弱。(扣者,属弦以附弓弰。其粗细不称,则弓弦不调。)是故,调弓审矢,使轻重、长短、强弱适均。然后,目力会意,纵送无虞。’
明代一斤 ==16两 ==595克, 一两约37.2克 5355 九斤四两=一力=5503.8克=5.5038千克。 九斤十四两=一力=5875.8克=5.8758千克。
明清计量差距不大,所以不精细计算了。
磅力在工程单位制中表示一磅的物体在北纬45度海平面上所受的重力,由G=mg,g=9.80665牛/千克,1磅=0.45359237 千克,所以1磅力=4.4482216152605牛顿.。
十磅可以约等九斤
整理一下。
一:弓箭(远程武器的水平)
一步等于五尺,明代一尺=31.1厘米
骑马射箭:三十五步(54.425米),射*九*发,中三*发合格
步射(站住不动):八十步(124.40米),射*九*发,中两*发合格。
二:膂力(人体核心的力量)
一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号。开弓用来测试力量。
九斤四两=一力,那么十二力(66.0456kg=146.788磅)
十力(55.038kg=122.301磅)、八力(44.0304kg=97.845磅)
九斤十四两=一力,那么十二力(70.5096kg=156.688磅)、
十力(58.758kg=130.573磅)、八力(47.0064kg=104.459磅)
数据为个人计算可能不准。
二项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号。刀形基本是关刀形制。 试刀者应先成左右闯刀过顶、前后胸舞花等动作。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
一百二十斤(71.4公斤),一百斤(59.5公斤),八十斤(47.6公斤)
注:舞大刀跟举重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需要的是全身的力量来控制刀。 将舞大刀的规定动作,换成现在的大刀套路区别也不大。(技术难点可能降低了)
我在公园玩过,20公斤的大刀用它练套路。只要刀悠起来,力量不够基本上就是人跟着刀走。 而且很容易拉伤,想把这个刀耍好。需要非常大的力量。

虽然视频用的是戟,但是舞起来的感觉都差不多。
第三项是拿石礩子(石墩子),即专为考试而备的石块,长方型,两边各有可以用手指头抠住的地方,但并不深。也分为三号,
头号三百斤(178.5公斤),二号二百五十斤(148.75公斤),三号二百斤(119公斤)。


考场还备有三百斤以上的出号石礩。 应试者石号自选,要求将石礩提至胸腹之间,再借助腹力将石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一次完成为合格。 举着上面的那个石头,一次完整规定动作。 之后就是文试了。
拥有这个力量的人大概是这个样子,所谓虎背熊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