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收钱不管事?聚合平台迎来严监管:明确主体责任保障司乘权益
网约车聚合平台应该怎么管?

随着网约车聚合平台的不断发展,短短两年时间网约车聚合平台已经成长为订单量增长速度最快的平台,按照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月聚合平台订单量为1.69亿单,日均订单已经超过560万单,占据了国内网约车市场30%的市场份额。
聚合平台不断发展虽然大幅度降低了网约车行业的进入门槛,推动了很多地方性小平台的快速扩张,给网约车行业生态的丰富性带来了一定推动,但是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很多,例如当出现司乘纠纷时聚合平台与服务商之间相互踢皮球导致乘客与司机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还有聚合平台对于接入的服务商运力审核机制不严格,导致出现很多服务商违规招募不合规运力等情况越发频繁。
围绕着聚合平台的监管问题近年来也是讨论不断,聚合平台到底需不需要承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聚合平台在网约车运行流程中应该担任什么样的角色一直没有一个定数。
近日,河南省南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了《关于加强网约车聚合平台经营服务管理》的通知文件,文件中提到的对于聚合平台的监管问题或许可以为后续相关规则制度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南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的针对网约车聚合平台的监管中主要聚焦目前行业讨论较多的几个点:
第一、合规经营问题
聚合平台上部分网约车平台违规开展运营,甚至在未取得经营许可的城市开展业务的事件已经被报道多次,并且还有很多依托聚合平台开展业务的小平台违规招募和合规司机情况。

针对这一情况南阳市交通运输局明确要求聚合平台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对拟接入的网约车企业进行资质审核与背景核查,并且登记备案网约车企业的营业执照、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证等信息,每六个月进行核验更新一次。
目前在网约车行业中有一类公司,通过在各地拿牌后自己不从事网约车经营,而是通过将牌照租赁给其他想要在当地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但是又不具备资质的企业赚取牌照租金,这些不具备资质的平台租到牌照后再通过接入聚合平台获取流量开展业务。
这种违规操作的方式目前在业内已经非常成熟,所以通过建档备案并且定期核查的方式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此类违规运营方式的发展。
第二、保障乘客以及从业者的权益
聚合平台对于司机利益的保障一直都是无法解决的难题,曾经有部分司机向我们投诉,自己接到订单后前往目的地接乘客,结果乘客取消订单后还被判定为违规,而司机在向注册平台申诉后客服表示判责是聚合平台判的,让司机找聚合平台,司机联系聚合平台客服后客服又让司机找注册平台客服。
聚合平台与网约车平台之间相互踢皮球的现象在聚合平台上非常普遍。

此外,目前聚合平台上的抽成以及定价问题也是目前网约车司机吐槽最多的,有司机算了一笔账,虽然聚合平台上很多平台公示的抽成只有20%但是还要额外收取一笔1.5元/单的信息服务费,很多一口价的订单总金额就10块钱左右,平台已经抽了20%再抽1.5元/单的信息服务费,则算下来抽成比例已经超过了30%,不少司机也将这种抽成成为一佣两抽。

第三、关于企业落实
目前聚合平台与实际提供承认责任的网约车平台之间对于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一直纠缠不清,在网约车司机接送乘客途中发生事故后,网约车平台与聚合平台之间相互甩锅踢皮球的情况也很多。

例如去年河南郑州一名女大学生因为在聚合平台上乘坐有象约车旗下司机的车辆在等红绿灯时被大货车追尾导致死亡后,聚合平台与有象约车均未及时提供援助,最终在受害者家属在网络上发声后有象约车及聚合平台才表示会对受害者进行人道主义补偿。
第四、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聚合平台的兴起,也让接入了聚合平台的网约车平台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内卷,部分平台为了能够获得订单,通过降价促销,设置高额优惠等形式来降低在乘客端显示的预估价格来实现订单获取。
同时,违规招募不合规网约车司机及车辆,设置默认勾选进行流量控制等也开始出现。


近期有司机向我们爆料称,部分聚合平台通过设置默认勾选涉嫌进行流量倾斜,这种通过设置默认勾选来操控流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公平竞争的理念的。

广州、厦门两地聚合平台设置的默认勾选平台
近两年围绕聚合平台的监管以及规范等讨论逐渐增多,但是网约车行业本身其实是服务业的一种形态,与网约车平台早期发展一样,聚合平台目前正处于混乱期,规则不完善、不透明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难题,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引导,让聚合平台回归正轨,真正做到与网约车平台进行优势互补,发挥真正意义上的平台中的平台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我国网约车行业合规进程的加快,以及监管的完善,也希望聚合平台也能走向更加规范化、透明化,为网约车行业的发展真正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