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插班生考试」考插的你,为什么总是完不成自己定的计划?#插班生#
考插的你,为什么总是完不成自己定的计划?
“各位学弟学妹们大家好,我是18届考插的学长。就像标题中提到的那样,我今天想给大家分享的是“目标管理”。
相信你之前一定看过其他关于考插的文章,比如高数英语的复习策略,某些题型的解题方法,又或是某位学长学姐的考插历程。相比于那些文章,目标管理这个词可能看起来比较虚,没什么用。但是,对于我来说,目标管理确是我在大一时从中收获最多的宝藏。
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那我就先介绍一下我从这个方法中收获到了多少吧。我在大一时考上了插班生不说,相比于其他考插的同学,我还加入了学生会以及参加了各种校园活动,比如篮球赛,辩论赛,十佳歌手等等。
此外,大一一年我看了接近50本书,平均一周看一本,近百部电影。从原来的学校考走后,还修了双学位,此外还参加了多个创业比赛,拿了很多奖。大二就在两家公司实习过,做过多个兼职,目前刚运营不到一个月的公众号也有了300+的关注,每周稳定写2-3篇1000+的文章。每天读书时间超过1小时,写每日反思的时间也接近1小时。
可能你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大一时做这么多无关学习的事还能考上插班生。其实和大家一样,我每天也是待在图书馆学习,做题,只不过我把时间管理的更好罢了,那些事情在我看来都不算是浪费时间,有助于我学习。介绍了那么多,其实都是为了引出目标管理这个概念,让你能够引起重视。
一 什么是目标管理
大家通常说一个人是目标管理的高手,其实不是看他每时每刻都做了什么,而是在同样的一段时间他能完成远超常人的成就。这就意味着,即使你是个拖延症患者,又或注意力不集中,但是如果你能坚持某几个目标,依然比常人要厉害。所以目标管理的本质就是:把时间放在有产出的事情上,而不是漂浮不定。
“时间管理”这个词也很流行,但其实时间根本无法管理,因为不管你怎么管理,每天都是24小时,不会多也不会少,对谁都很公平,我们能管住的只是我们自己。时间管理就是合理分配我们的时间,尽可能的让自己的人生更符合我们的预期。
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每天的这24小时,不管你把时间花在什么地方上,即使效率再低,也都有它的产出。比如你每天花2小时打游戏,几周之后,你的游戏水平极大概率的要比和你同一时间开始,但每天只花半个小时打游戏的人水平要高;你每天花2个小时来背单词,几个月之后,你就是要比那些不怎么背单词的同学英语成绩高。
如果你想要考上插班生,你会选择把每天这两个小时花在打游戏还是背单词上呢?答案不言而喻。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应该把打游戏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上,后面会讲到如何安心地打游戏。
二 为什么要进行目标管理
可能我的例子并不能说明什么,比我优秀的人还有很多,所以今天我就借用万科创始人王石的例子来说明。王石在他的自传中写到,他在登珠穆朗玛峰的时候,一心想着登顶,不敢看日出和沿途的美景,心里不敢有一丝波动,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一个多余的动作在5000米高的山上就会消耗极大的能量。像王石这样的是极少数的,大多数攀登者都是等着看日出,拍拍美景。所以,登顶的还是极少数人,符合正态分布,大多数人都处于中间值。

从这个例子就能看出,之所以我们在准备考插时感觉效率很低,总是完不成既定的目标,其中一大原因就是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好奇心,总是担心错过其他选择,不断改变自己的目标和行动策略,所以不管多努力,还是没有每天抢第一排座位的那个同学成绩好。
大家都知道10000小时理论,想想如果你不停的切换目标,要花多少个10000小时呢?所以我的建议就是跟着宣老师,一步一个脚印。现在你想大一没关系,还有考研,等到考研的时候你还会给自己留退路的,所以坚持一年,收获巨大。
鲁迅先生曾说过: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挤,总会有的。大多数人都知道这句话,也知道能挤出来时间去做事,但由于没有大目标,还是东一耙子西一扫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没有能说出来的成就。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目标管理高手,首先你要问问自己:“你目前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有,可以把它们写在纸上,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些目标。
我现阶段的目标是——
三 如何进行目标管理
看一下你的目标有没有以下几个问题:
1)我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
为什么很多大学生和工作中的人很怀念高三?因为虽然当时每天都很累,除了学习就是在睡觉,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值得奋斗的目标。所以当目标实现的时候,心里其实是很开心的。高考之后呢?没有什么目标激励着我们,每天感觉过得浑浑噩噩的,所以考插真是一个好目标。
2)我有很多目标,这是我的梦想清单。
很多人的目标其实不是真正的目标,而是实现目标后的梦想清单,比如高考完去哪旅一次游,过了四六级去迪士尼…
还有很多人的目标其实是小任务,比如听多少次课,看多少本书,这些都只是实现大目标路上的小任务。
那到底什么是好目标呢?好目标要尽量符合SMART原则。
1.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al)——我今年要考上上海某所大学某个专业的插班生。
2.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其中高数85分,英语80分。
3.目标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我要考的学校比我们学校排名高的没那么多。
4.目标要与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elevant)——考上这所大学的插班生,才能去我想去的学校留学。
5.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ound)——在2020年5月前搞定。
学长顺便说一句,你的目标最好能将你的能力串联起来,比如你的高数比较好,那么就去考插班生考高数的学校,你的英语比较好,那就考英语权重高的学校。
选好目标后,这个大目标应该能分解为一系列的小任务,可以细化到你的月任务,周任务,甚至每天的规划中。直到任务完成,要不就是空想,如果把某件事定为目标,那么就要把它给分解成小任务。
经过修改,我的目标调整为——
四 两个实用模型

大家可能都知道这个紧急重要模型,这个模型很好理解,把事情分为紧急和重要两个维度,然后再思考下每件事应该放在哪个象限中就行。但是用好它却很难,比如你放在重要不紧急这一栏的目标是什么?有没有每天,每周,每月分配到这个目标时间?否则即使你知道这个模型,对你的生活和学习还是没有什么帮助,因为如果你不花时间在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上,有些目标是你一辈子也完成不了的。比如考上某个学校的插班生,减肥等等。
虽然紧急重要模型很好,但因为人每天都要遇到很多事情,想做的事情也很多,不知道哪个象限应该放哪些事情。这里学长就给大家再介绍一个模型——人生九宫格模型,通过围绕表格中的若干个领域,帮助你梳理未来的愿景。

1.一个人的时间要合理分配到这8大领域,每个领域都要兼顾,人生才能保持平衡。如果我们过多在某个领域花时间,那么其他格子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比如很多考插的同学每天熬到半夜2,3点刷题,那么身体健康肯定会受到影响,导致第二天精神状态不佳。
2.不同的时间是有不同的权重的,所以要尽量把产生价值低的时间分配给低权重的事情上。比 如我在上思政课或者其他水课的时候从不写新题,因为比较乱,静不下心,所以我都是在背单词或者抄写作文素材。在图书馆再写难题,新题。
3.尽可能的把你的目标分配权重多一些,比如你要考插班生,那么你就要把学习的权重调高,把爱好,人际权重调低一些。刚学会用九宫格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别人的九宫格是理想的,很平衡,自己的总是不平衡。其实九宫格的不平衡才是常态,平衡只是暂时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享受当下的平衡态,然后为了走出舒适圈,自己主动打破它,再去寻求下一个平衡态。
想想看,从高中到大学,从大学到职场,从职场到成家,从成家到为人父母,之后再照顾老人,人生不就是刚到达一个平衡态再去寻找下一个平衡态的过程吗?
4.很多人认为学习和娱乐要平衡,生活和学业要平衡,其实目标管理的高手会主动选择为了实现某个目标主动去打破一段时间的平衡。如果我们努力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那么我会在该学习的时间心无旁骛,丝毫不想娱乐的事情,当我完成了我的每日任务,或者需要休息的时候,我会尽兴的娱乐放松,不会想着学习的事情。试想一下有多少人养成了工作惯性,到了该陪家人的时间,却一直在拿着手机工作?
当你完全接受这种不平衡到平衡,再到打破平衡,甚至像宣老师说的主动走出舒适圈时,就会发现自己成了一个能勇敢地规划人生的人。
“以上就是学长关于“目标管理”的所有经验,希望你看完这篇文章后能用到文章中提到的方法,诊断一下自己的目标,并尝试着分解。
最后,希望所有读过这篇文章的同学能够实现自己在2021年的目标,也希望你们在科兴老师的帮助下考插成功,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