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全球!美国科学家宣布实现室温超导,物理学家的梦想或将成真
科学家梦寐以求的室温超导终于实现了吗?
昨天科学领域突现了一个重磅消息,甚至被认为锁定了今年的诺贝尔奖,就是美国的一个科研团队宣布实现了室温超导。
首先说什么是超导?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卡末林·昂内斯发现,当温度降低至约-268.95℃得时候,浸泡在液氦里的金属汞的电阻会消失。

简单的说,导体在某种温度下,呈现出电阻为零的状态,这就是超导。
很明显,这种低温下实现的超导,并不具备太强的实用性能。例如在电力传输方面,总不能说为了实现零电阻,给每根电线都挂上可以提供零下200多度的设备吧。所以提高实现超导的温度,成了很多科学家的愿望。
那么在近日,终于出来好消息,来自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一个团队,制备了一种新材料,在约21℃室温,加压到1万个标准大气压的条件下,就实现了超导现象。这一消息可以说引爆了人类物理界,在美国物理学会年会的活动现场,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齐聚一堂,还包括高温超导先驱华裔科学家朱经武教授。并且在发布厅门外,还聚集了大量没有门票的科研领域人士,可见这次的室温超导对物理界的冲击有多大。

那么为什么室温超导会受到如此的关注呢?
如果室温超导能够成真,那么例如粒子对撞机、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机、核磁共振、磁悬浮等都会迎来巨大突破,同时电力从发电厂到用户传输过程中损耗一般在6%-10%的问题,也将得到解决。这将彻底的改变我们现有的能源状况,使得电力的应用变得更加高效,人类的科技发展也势必迎来加速。
那么室温超导是如何实现的呢?这需要从上个世纪50年代说起。
1957年,美国科学家约翰·巴丁,里昂·库珀和约翰·施里佛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们认为,金属外层自由电子在有电压时,会流经晶格点阵形成电流,但通常情况下,这种晶格点阵有缺陷,会因热振动使电流产生阻碍。而在超导体中,电子会被束缚形成“库珀对”(Cooper pair),从而产生集体凝聚的波,这种波不同于自由电子,可以无阻碍地穿越晶格点阵。这也是人类首次对 超导现象进行的描述。
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有了库珀对的存在,电阻就会消失,然而库珀对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消失,这变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美国科学家尼尔·阿什克罗夫特在1968年提出了一个想法,那就是使用氢原子,因为氢原子体积很小,能使得电子在晶格点阵中的距离更近,也能使凝聚波传播更快,使“库珀对”更紧密。
但是只单纯用氢,需要1000万个大气压才能实现超导体目标,需要添加其他的元素,让氢嵌入其中,就能使条件变得不这么苛刻。
2019年,美国科学家马杜里·索马亚祖鲁宣布,在190万个大气压下,十氢化镧(LaH10)可以在逼近室温的260K以上,也就是零下13度左右出现超导性,这是历史上超导临界温度的最高纪录。
到了2020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兰加·迪亚斯取得了进一步突破,他制备了一种含碳的硫化氢,它在260万倍的大气压下,实现了最大临界温度约15℃。

然而,260万倍的压强非常之高,毕竟地球地心的压强约为300GPa,所以这次的超导现象只能实验室条件下才能实现,不具备实用价值。
那么这个室温超导科研成果,随后发表在了全球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但又遭到撤稿,杂志认为其数据处理的方式有问题,在处理原始数据时,背景噪声被去除,但在论文中却没有针对这一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并且实验结果一直未能复现,甚至有物理学家认为其是一场骗局。
而这次,迪亚斯团队又制备出一种新型的材料,它由镥氮氢(Lu-N-H)构成,最终在1万个大气压,室温21°的条件下,实现了超导现象,这震撼了整个物理学界。

迪亚斯还表示,这是可用于实际应用的新材料的开端,有了这种材料,近常压超导和应用技术的黎明已经到来。
并且他还强调,在罗彻斯特大学实验室和其他实验室进行了多次的重复实验,并有第三方观察和独立的工作验证。

有朋友会说了,需要1万个大气压,这个也很高啊,其实这已经不算什么了,毕竟人造钻石的加工过程还需要5-6万个标准大气压,以及1400多度的高温呢。可见这次实现的超导现象,其条件并不是十分苛刻,所以如果是真的,那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巨大的突破,将有可能成为重塑21世纪的革命性技术。
总之,这次室温超导的科研成果虽然备受关注,但受到的质疑也很多,接下来需要看有没有其他团队能够实现复验,进一步验证,毕竟迪亚斯团队之前有过被撤稿的经历。同时1万个大气压的条件仍然很高,在实际应用上,迪亚斯的常温超导离现实还存在一定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