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第四章札记
论货币的起源及其使用

1、已然形成“分工”的社会中,
人的需求=极小部分+极大部分(其中,极小部分,个人生产的物品能够恰好满足。极大部分只能通过交换)
2、未形成“分工”的社会:
(1)交换力的作用不灵敏(即:不存在货币,以至于物物交换中,双方如果没有刚刚好对上想要的东西,便不能进行交换)。
(2)此时需要一个“特殊物”,大家都不拒绝的中间交换物,如同印度的贝壳,苏格兰的钉子。
(3)必然的,任何国度都会使用金属,原因是,金属不易磨损,并且可把金属分割后又熔成原形(有利于在使用相对分量的金属付款时,比如二分之一个金属,那么可以把这个金属进行分割)
(4)最初的金属大部分都是粗型条块的(无刻印的)
这种情况有以下缺点:一、称量上存在麻烦,二、试验上存在麻烦。这种麻烦又容易导致钱不经意间“损失掉”(个人理解为:为了知道金属价值,所以需要称量,但大量的金属不易测量,并且,其中试验指的是上面所说的对金属的分割和熔成原形)
(5)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成立铸币局,对金属加盖公章,制定铸币制度(如,铸币的名称要表明金属内含重量和数量)
3、亚当斯密认为,世界各国君主必然贪婪不公,把货币所含的金属含量次第削减,如:罗马的一“亚斯”已然从一开始的1的含量变成了1/24。其目的是为了偿还国家的债务,而这种做法会使得所有国债债权人的权益受损(因为钱不值钱了,类似通货膨胀),同时也使得国内所有债权人权益受损,全部的债务人获利。
4、货币与物交换,货物与货物交换时,遵循的法则=什么决定商品的相对价值和交换价值
(这里可以得到:货币对物交换=相对价值,物对物交换=交换价值)
5、定义:价值=特定商品的效用(有时)+表示其购买力(有时),特定商品的效用定义为使用价值,购买力定义为交换价值
6、使用价值提高,则交换价值降低,交换价值提高,使用价值降低(比如:水,不能用于交换,但是金刚钻使用价值明显不如水,但交换价值高于水)
7、未来三章想要阐述的内容:
(1)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构成一切商品的真实价格 是什么
(2)真实价格的构成有几个部分
(3)什么东西使得价格的某部分或者全部,大于或偶然小于自然率或普通率,(即使得商品市场价格或实际价格不能与其自然价格相一致的原因。又或者是说对于两个名词之间量的关系的阐述)

开始慢慢上难度了,但郭大力版读的真不舒服........